日安,2025
「從被照顧到被理解:他們用行動,定義了『自立』的樣子」
「Simon哥,你覺得身心障礙者,需要的是照顧還是協助?」
Simon回答:「是協助。因為照顧聽起來像是別人替你活,而協助,是幫你活出你自己。」
這句話,成了今天節目的核心。
呼吸過的人,才懂得「自由」的重量
林鈺翔,台灣輪椅人協會祕書長、同時也是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的同儕督導。
他二十歲那年,一場車禍讓他的頸椎第三、第四節骨折,肩膀以下癱瘓。那段日子,他不只不能動,也不能呼吸。
「醫生告訴我,這輩子可能都得靠呼吸器過下半生。」他說。
但他不信命。每天在病房裡,呼吸治療師下班後留下來為他訓練,一次又一次,讓他練習「怎麼呼吸」。那個動作,對你我來說稀鬆平常,對他卻像是重生。
八個月後,他成功脫離呼吸器。
「那時,我知道我做到了。」
也在那一刻,他決定要幫更多人「重新呼吸」。
他成立「台灣輪椅人協會」,推動障礙者運動、舉辦輪椅技巧挑戰賽,甚至在福隆海灘上,帶著三十多位輪椅族下海衝浪。
「我們不是玩安全版的,是真的衝浪。」他笑著說。
每一位參與者身旁都有八位志工待命,只為了確保那幾秒鐘的浪花安全。
「我們不要在泳池模擬浪,我們要讓障礙者在海上體驗風。」
這是對自由的宣言。
「我不只是被幫助的人,我也能幫助別人」
坐在他身旁的,是視障創作者兔兔。她說自己只是「眼睛不太方便」,但聲音裡卻有光。
她是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使用者。那不是「被照顧」的制度,而是「讓你可以自己生活」的計畫。
「我一開始只是想有人陪我去看展覽、去買顏料,因為我看不到顏色。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不只是陪伴,而是讓我有選擇的權利。」
有一天,她在培訓課程中聽到林鈺翔的演講。
「那場講座,我原本被他手上的咔咔聲干擾,後來才發現那是他的電動輪椅的馬達聲。」
「從那天開始,我決定也要像他一樣,不只是被服務的人,我也要成為能回饋別人的同儕支持員。」
她學著去說自己的故事,也學著讓別人看見:
「我們不需要同情,只需要理解。」
「我只是她的眼睛,不是她的主人」
坐在另一側的,是黃苡勻。
她是桃園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助理,也是新北市社會局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個人助理,同時還是圖書館的說故事媽媽。
她說話很有力量:
「我陪兔兔去醫院,有一次等了七個小時。那天我們中午一點就到,晚上八點才看到醫生。」
她一邊講,一邊搖頭。
「我就覺得這樣不對,怎麼能讓一個視障者等這麼久?我立刻掃QR Code去留言。」
兔兔在旁邊笑著補一句:「她真的很有俠女精神!」
苡勻的原則很簡單:「我只是她的眼睛,不是她的主人。」
她尊重每一次討論、每一條路線的選擇。
「有時她說想走A路,我會問原因,但最後還是讓她決定。因為那是她的生活,不是我的。」
這就是「協助」與「照顧」的差別。
從個案到公民:自立的意義
「自立生活支持服務」是社會局推行的一項制度,讓身心障礙者能提出「自己的生活計畫」,再由政府媒合「個人助理」或「同儕支持員」來協助執行。
它的精神很清楚:主體是障礙者自己。
不是被看護的對象,而是生活的設計者。
林鈺翔說:「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在幫助障礙者,其實我們是在改變社會。」
他提到一個例子:一位被家人關在家十五年的傷友。
「家人不是壞人,只是他們以為外面的世界還停留在十五年前。那時沒有低地板公車,沒有無障礙空間。」
直到中心介入,幫助他走出家門。讓他重見世界;家人也重見「理解」。
讓世界變得更可抵達
「疫情時七天封城大家都受不了了,那為什麼有人要被困在家七年?」
障礙者不是需要被憐憫的一群人,而是等待被看見的公民。
他們需要的,不是多一份照顧,而是一份「平等地生活」的空間。
林鈺翔用輪椅去挑戰浪花,黃苡勻用行動去撐開體制的縫隙,兔兔則用聲音,讓看不見的世界被聽見。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什麼叫「活著」。
這集節目讓我想到一句話:
「真正的協助,是陪他走,不是替他走。」
每一個願意理解的人,都是一座橋。
每一雙願意伸出的手,都是一道光。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22號藝想小宇宙》《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林鈺翔
#台灣輪椅人協會 秘書長
#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 同儕督導
#黃苡勻
#桃園特殊教育學校 教學助理
#新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 個人助理
#圖書館說故事媽媽
#王靖勳 (22號兔)
#藝術工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22號藝想小宇宙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8日 UTC 04:00
- 长度39 分钟
- 季13
- 单集898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