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刚精讲佛教史·第一季

佛教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外来宗教,它塑造并影响了多个亚洲地区的文明。 艺术上,影响着我国早期雕塑艺术的发展; 文字上,据梁启超统计,多达三万五千字,都是佛教传入; 文化上,性灵文化、无常文化影响着自古以来的君主与人民; 思想上,宋明理学的发展,就是以佛教思想重新整顿儒家思想。 在这里,塑造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尊佛像; 在这里,制作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佛经; 在这里,宗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东亚信仰世界的核心; 在这里,佛陀从一个人间导师变成无所不能神圣领域的统治者; 在这里,佛教美学在丝路上跳动,给我们带来精美的艺术珍品。 《孙英刚精讲佛教史》分为5季,每一季约为100集,从犍陀罗文明开始讲起,串联起希腊、中亚、南亚、东亚的佛教发展和变迁,加入佛教艺术的内容,让你不仅建构佛教知识系统,并且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佛教艺术之美。

试用期结束后 ¥6.80/月或 ¥48.00/年
  1. 第 1 集

    1. 开卷有益(上):为什么说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吗? ——犍陀罗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 1、 为什么说犍陀罗是佛教的飞翔之地?为什么说研究犍陀罗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本身和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怎么理解犍陀罗文明在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中的定位的? 首先强调的是,我以下所说,都是一些很可能“不是错觉”的感想,而且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发展脉络。以前有一本书叫《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我们并不是挑战佛教从印度传来的说法,而是试图恢复被斩断的复杂的历史支脉(甚至是主干)——这些主干或者支脉,因为各种原因在历史记忆里被不断抹去,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支零破碎的信息。 我最初是出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需要,要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历史。中国佛教史只能放在更大的历史脉络里,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肯定不能从白马寺的那几匹马说起。西方的佛教研究,在最初的阶段,他们设想了一个“纯粹的”、“原本的”佛教。在这种理念里,那个释迦牟尼最初创造的洁白无瑕的佛教,在传播中,跟不同地方的文化因素乃至“迷信”相结合,呈现出新的面貌。所以在他们眼里,佛教史是一部“退化”的历史——但是很少有学者这样描述从耶路撒冷传到欧洲的基督教。所以最初的中国佛教史的研究,重点是...

    17 分钟
  2. 第 2 集

    2. 开卷有益(中):佛教故事背后的意涵

    从公元15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翻译佛经,可以说,中国的佛经,最早就是从犍陀罗语翻译过来的。贵霜在其中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犍陀罗语或者说佉卢文书的俗语,如同欧洲中世纪的拉丁语一样,在宗教传播中担当语言中介的角色。在梵语雅语和婆罗迷文取代犍陀罗语之前,它都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媒介。最近辛嶋静志教授对犍陀罗语与大乘佛教的研究显示,现在大多数学者以为的梵文佛经,实际上是几百年以来不断梵语化,不断进行错误的逆构词、添加、插入的结果。这些最早写于11世纪至17世纪的梵语写本并不是原典,而汉译佛典(大多是2世纪到6世纪,与魏晋南北朝时段几乎重合)才是最接近原典的文献,是研究者应高度重视的研究资料,这些材料给将来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佛教在犍陀罗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佛陀的形象从一个人间的导师,转变为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神灵。佛的形象第一次具体化之后,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属性。文献和艺术品中的佛陀,从根本性质上说,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他是神圣的,是佛教世界的最高精神导师和裁决者,具有难以想象的神通、智慧和法力;另一方面,他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根据一个传统说法,佛陀释迦牟尼在约公元前566至前485年...

    26 分钟
  3. 第 3 集

    3. 开卷有益(下):“菩萨”的理念是如何兴起的?

    我们再看佛传故事。 几乎每一个宗教都对描述自己传教先驱的事迹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正如基督教《圣经》孜孜不倦地地描述耶稣的生命历程一样,释迦牟尼的人生经历,他的出生、成道、传法、涅槃,都是佛教神圣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佛教精神的重要线索。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犍陀罗佛教浮雕中,佛传故事占据了重要的比例。 佛传故事虽然不好重塑——毕竟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印度东北部——但是也有一些明显是犍陀罗当地的新发展。比如有名的释迦牟尼降服斯瓦特河上游经常令河流泛滥的龙王阿波罗逻(Apalāla)。《大智度论》说它发生在“月氏国”,《阿育王传》说得更明确,说它发生在乌苌,也就是斯瓦特。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得最为详细,可以佐证这一故事其实是犍陀罗当地的故事。犍陀罗浮雕中有多件描绘释迦牟尼带着执金刚神去降服阿波罗逻龙王的浮雕,跟玄奘的文字描述极其吻合。 (图9:降服阿波罗逻龙王,大英博物馆。) 除了斯瓦特的龙王,玄奘还记载了塔克西拉的医罗钵呾罗龙王拜见佛陀的故事。 佛传故事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主题,就是般阇迦(Pāñcika)和诃利谛(Hāritī,汉文文献中也被译为“鬼子母”)这对夫妇神。“鬼子母”这...

    24 分钟
  4. 第 5 集 • “世界史博览VIP”专享

    5. 希腊人在东方:亚历山大大帝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自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之后,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希腊居民及其文明曾在今天西北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繁荣过,并对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飞跃成为世界宗教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渡过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东方远征。到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地区。然而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去世,新建立的帝国也随之崩解。亚历山大的部将们纷纷自立,在不同的地区建立新的王朝。这些新王朝中,包括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控制亚洲主要部分的塞琉古帝国(Seleucid Empire)。塞琉古帝国以叙利亚为中心,控制了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往东统治了巴克特里亚,甚至一度占领了今天印度的部分领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希腊化国家。但是随着其领土的过分扩张,对边远地区鞭长莫及,塞琉古帝国慢慢失去了对远处东方的巴克特里亚行省的控制。原塞琉古帝国的巴克特里亚地方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反叛,最后巴克特里亚地区获得独立,摆脱了塞琉古帝国的控制,形成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而塞琉古帝国则延续到公元前63年,被罗马的庞培征服。 “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称呼今天兴都库什山以北阿富汗斯坦东北部地区的...

    21 分钟
  5. 第 6 集 • “世界史博览VIP”专享

    6. 极东亚历山大城:汉武帝取天马的大宛是一座希腊城邦

    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大约公元前220年,欧西德莫斯统治时期,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曾经发动对东方的远征,“他们将其帝国扩展到远至中国”。这或许是最早的希腊人接触中国的记载。在新疆天山北发现了带有希腊战士特征的塑像——也可能是戴了希腊式头盔的战士。一块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的织物片段描述了一位希腊装束的战士。 此类艺术品可能广泛传播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希腊—巴克特里亚和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程度,很可能超出根据现有文献做出的推测。在楼兰地区出土的可能是东汉晚期的彩色缂毛残片上,描绘着典型的希腊罗马式赫尔墨斯(Hermes)头像。赫尔墨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贸易、旅行、竞技等,并为众神的信使,为神祇们传递信息。他的标志是手持双蛇杖。现在还发现嵌有玻璃的铜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也似乎说明当时的希腊—巴克特里亚文明对中国曾经产生过影响。来自西方的玻璃制品也流传到中土,并跟中国本土的工艺相结合。一直到北魏时期,中土掌握了玻璃制作技术,从那以后,玻璃的价格才一落千丈。 (图1:绘有赫尔墨斯形象的织物残片。斯坦因在楼兰地区发现,可能来自犍陀罗或者更远的地区。) 汉使张骞于公元前126年抵达巴克特里亚地区,其...

    27 分钟
  6. 第 7 集 • “世界史博览VIP”专享

    7. 米兰陀王的故事:佛教文献里为什么记载了一位希腊国王?

    印度—希腊王国在米南德一世的统治下,建都舍竭城,征服了包括巴克特里亚西部、印度北部乃至旁遮普的广大地区,甚至比亚历山大大帝时更为深入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印度—希腊帝国。印度—希腊君主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前165/155—130年在位)作为一位与佛教关系微妙的统治者,在西方古典文献和东方佛教文献,乃至汉文文献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的大军从犍驮罗腹地挺进印度,攻城拔寨,建立了一个影响广泛的强大国家,而印有其头像的钱币则被商队携带至欧洲海岸。米南德一世统治时期,国内似乎较为太平,没有叛乱和动荡的记载。在西方古典文献中,他被描述为一位伟大的仁君,被当作像叙拉古的暴君狄奥尼修斯一世(Dionysius I)的对立面。最晚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西方地理知识体系,比如在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已经开始用“米南德山”(Menander Mons)指代今天位于印度东部的一些山脉。米南德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 (图1:米南德钱币,大英博物馆。钱币上的米南德一世头像,带有鲜明的希腊人特征。) 有关米南德一世最详实的文献记载,是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 Pañha)和汉传佛典《那先比丘经》。《弥兰陀王问经》在缅甸版巴...

    22 分钟
  7. 第 8 集 • “世界史博览VIP”专享

    8. 阿育王在佛教兴起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梦想没有实现。公元前325年左右,中印度摩揭陀的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揭竿而起,展开了驱逐希腊入侵者的事业,甚至一度从希腊人手中夺回了犍陀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塔克西拉一直在旃陀罗笈多开创的孔雀王朝统治之下。旃陀罗笈多继承者是其子宾头娑罗(Bindusara)。宾头娑罗继承了父亲的扩张政策,希腊文献称之为“阿利特罗卡得斯”(杀敌者)。宾头娑罗王统治时期,任命自己的儿子阿输迦(Asoka)——即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阿育王——担任新征服的呾叉始罗(塔克西拉)地区的总督。阿育王发家的地方,正是犍陀罗地区。宾头娑罗王去世后,阿育王从呾叉始罗回师争夺王位,击败其兄,于公元前270年登上王位。 尽管阿育王在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且汉文文献对他的事迹多有描述,甚至中国的君主如隋文帝都将其作为自己施政的楷模,但实际上一直到19世纪末,学界仍不确定他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中国西行求法的高僧,比如法显、玄奘等人在旅行记中留下了众多有关阿育王遗迹的记载,甚至详细描述见到的阿育王柱的位置和形制。但直到1837年,借助汉文文献等资料的帮助,詹姆斯·普林塞普(James Prinsep)才最终解读了阿育王法敕的碑铭,...

    22 分钟

订阅福利包含的节目

独享订阅专属节目内容

试用结束后 ¥6.80/月或 ¥48.00/年

关于

佛教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外来宗教,它塑造并影响了多个亚洲地区的文明。 艺术上,影响着我国早期雕塑艺术的发展; 文字上,据梁启超统计,多达三万五千字,都是佛教传入; 文化上,性灵文化、无常文化影响着自古以来的君主与人民; 思想上,宋明理学的发展,就是以佛教思想重新整顿儒家思想。 在这里,塑造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尊佛像; 在这里,制作出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佛经; 在这里,宗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东亚信仰世界的核心; 在这里,佛陀从一个人间导师变成无所不能神圣领域的统治者; 在这里,佛教美学在丝路上跳动,给我们带来精美的艺术珍品。 《孙英刚精讲佛教史》分为5季,每一季约为100集,从犍陀罗文明开始讲起,串联起希腊、中亚、南亚、东亚的佛教发展和变迁,加入佛教艺术的内容,让你不仅建构佛教知识系统,并且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佛教艺术之美。

更多来自“世界史博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