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 夏志誠主教3分鐘默想

YouthBoilingPoint沸點- 香港天主教青年媒體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1. 9月2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2條:「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1D AGO

    9月27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2條:「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2條,問題是:「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聖事稱作聖洗聖事,我們重複過很多遍,但它希臘文的原意其實是「『浸入水中』的意思。」 所以為什麼有些教會到今天仍然強調並堅持必須「浸入水中」才有效?若不浸入水,則無效,要重新再洗。這是個很好的例子顯示出教會有權決定什麼是可以改變,什麼是不可。水是必須要的,但是否必須要要浸呢?用多少水,這些細節是可以改變的。 當然,水多一些,意義更加強烈,也更明顯表達洗淨的意思;水少一些,就難以達到這個效果,但並非不行,其基本意義仍在。教會認為:水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非要完全浸入水裡才有效。 其實在初期教會也不如是,我們不難想像,巴勒斯坦本身並不是很多水的地方。受洗時,神學上的意念是:「受洗的人被埋葬於基督的死亡中」,將自己的惡習、毛病,如同基督一樣埋在泥土裡,然後「又與祂一起復活,成為『新的受造物』(格後5:17)」,穿上基督便不一樣了。 「這件聖事亦稱為『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來自《若望福音》第3章,當耶穌跟尼苛德摩對話時,談到必須由水和聖神重生。所以聖神在之內,又給予我們「光照」。領洗之後,除了有白衣象徵「穿上基督」外,還有燃點蠟燭這小小的「釋義禮」,解釋你現在成為了光明之子,被光照,看見自己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因而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有勇氣和力量向前。 所以,領洗跟聖三有密切關係:成為天父的子女、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經過聖神的光照。三者各有其作用。 好了,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來自《羅馬書》第6章3節,特別談到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保祿說:「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 既然我們也受過洗,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也要將自己的惡習毛病致死,將它們埋在泥土裡,真正致死。因為我們領洗,是為了不再經常犯罪。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合作……不,是互相鼓勵、互勉。 好,我們再讀一次聖經金句:「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羅馬書》第6章3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2條: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我們根據舉行這聖事的主要儀式,稱它為聖洗:施洗有「浸入水中」的意思。受洗的人被埋葬於基督的死亡中,又與祂一起復活,成為「新的受造物」(格後5:17)。這件聖事亦稱為「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鐸3:5),又稱為「光照」,因為受洗的人成了「光明之子」(弗5:8)。//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2. 9月2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1條:「怎樣完成基督徒的入門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2D AGO

    9月26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1條:「怎樣完成基督徒的入門禮?」】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1條,問題是:「怎樣完成基督徒的入門禮?」 「入門禮」這個名字很漂亮,字面上就是「過門」的意思。 昔日的女士嫁給丈夫時,就好像進入了一扇門,連姓氏也改變了,完全屬於丈夫。當然,我們今天並不這樣理解,但在領洗聖事中,這個意義是很美麗的,即屬於基督。「入門禮的完成在於領受三件聖事」,不單止是領洗。領洗是開始,「這三件聖事奠定基督徒(靈性)生命的基礎」。 第一件是聖洗聖事。通過聖洗,我們重生。這裡的重生不是雙重生命,雖有這含義,但更指「透過聖洗而重生」、從頭開始我們的生命。為什麼?因為我們原本的生命是帶有原罪的生命。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這個世界已被罪惡所污染。當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受到罪惡氛圍的影響時,原罪並不是說我已經犯罪,而是表示我受到了罪惡的影響。譬如說,當身邊的人常說粗口,我也很容易說粗口。 領洗後,我們從頭開始,進入教會。教會裡的所有兄弟姊妹都有意識地承認自己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我們洗去了原罪,不再受罪惡影響,而是被天主的恩寵所影響。 影響之後要成長,所以第二件是堅振聖事。但若是成人才領堅振聖事,因為當初是嬰兒領洗;若成人領洗,堅振會隨即施行;嬰兒洗禮則會在稍長之後施行堅振,多數是在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候,當孩子開始懂得思考,懂得堅定信仰,重新振作,確認這是自己的信仰,不是父母或家庭的信仰,而是自己堅強地當基督勇兵。 第三,人生需要吃東西來維持生命,靈性生命也如是,所以有聖體聖事的滋養。我們又叫它感恩聖事,因為這是無限恩寵的表現,天主自己成為餅、酒來滋養我們。這當然是值得感恩和讚美的,特別是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被出賣之前,留下這份愛情標記。這麼大的愛,我們更加應該感恩。 好了,給大家的聖經金句,再回到洗禮的部分,就是耶穌派遣門徒出去傳福音。這段經文來自《瑪竇福音》第28章19節,非常重要。耶穌對門徒說: 「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 ——《瑪竇福音》第28章19節 。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1條:怎樣完成基督徒的入門禮?//基督徒入門禮的完成在於領受三件聖事,這三件聖事奠定基督徒生命的基礎:信徒透過聖洗而重生,藉著堅振而堅強,並以感恩(聖體)聖事獲得滋養。//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3. 9月2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0條:「如何區分教會的聖事?」】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3D AGO

    9月25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0條:「如何區分教會的聖事?」】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0條,問題是:「如何區分教會的聖事?」 教會有七件聖事,大家都知道,就是聖洗、堅振、告解(或稱修和)、聖秩(以前稱神品)、婚姻,還有病人傅油(口誤:還有聖體)。 這七件聖事可以分為三大類,哪三大類?乃根據靈性生命的開始、成長,以及面對困難等來劃分。 第一個階段是靈性生命的開始,就是跟天主的關係,有意識的。為何說有意識呢?因為一旦我們存在於這世界上,只要擁有生命,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即使沒有領洗,也都是天主所愛的,都有機會升天堂。但領洗是什麼呢?領洗就是我有意識地——要麼是我自己親自領洗,要麼是小時候由父母有意識地安排。有意識表示著肯定領洗的人是天主所愛的子女,這就是靈性生命的開始,與天主建立關係。 這階段的聖洗、堅振和聖體聖事,三者合稱「入門聖事」。為什麼?因為靈性生命開始後,堅振代表靈性生命的成長,而聖體是滋養靈性生命。三者合稱「入門聖事」,代表著靈性生命的開始。 開始了靈性生命,會否遇到困難、危險?當然會,也會犯罪。於是,就有告解聖事──修和、重修舊好。還有,面對人生大限,生老病死中的「死」,傳統上,病人傅油是為那些生命有危險的人施行的。二者屬於「治療聖事」,用於當我們的靈性生命有危險時。 我們也需要承擔,這個靈性生命一旦成長起來,要承擔使命去服務,為教會、為共融、為貢獻社會。這階段的聖事是聖秩(神品)和婚姻聖事。 這些聖事皆「涉及基督徒生命的一切重要時刻」:包括生命的開始、跌倒(犯錯)、背起責任,以及面對死亡。在這些關鍵時刻,天主都透過聖事讓祂的愛來到我們的生命當中。 七件聖事中,哪一件是「為其終向」,即朝向最後的?按照聖多瑪斯所說,就是聖體聖事。為什麼?因為聖體聖事是與天主合而為一、結合的聖事。這代表我們將來在天上,與天主永遠合而為一的預示,呈現在今天的聖體聖事當中。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比較特別,來自《創世紀》第17章9節。這節經文說:「你和你的後裔,世世代代應遵守我的約。」這個「約」也可以理解為新約,代表我們和我們的世世代代,每一代都應遵守天主給我們「愛的盟約」: 「你和你的後裔,世世代代應遵守我的約。」——《創世紀》第17章9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0條:如何區分教會的聖事?//它們分為:入門聖事(聖洗、堅振、感恩[聖體]);治療的聖事(懺悔、病人傅油);為共融和使命而服務的聖事(聖秩、婚姻)。它們涉及基督徒生命的一切重要時刻。所有聖事的安排,都是以感恩(聖體)聖事「為其終向」(聖多瑪斯)。//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4. 9月2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9條:「禮儀中的一切都不能改變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4D AGO

    9月24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9條:「禮儀中的一切都不能改變嗎?」】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49條,問題是:「禮儀中的一切都不能改變嗎?」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簡單而言:有些東西可以變,有些東西不可以變。 不能改變的基礎,是因為「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即通過耶穌基督。有些很明顯,有些沒那麼明顯,都由教會辨別,指出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不可以。因為教會有權「忠實保管」。 不能改變的很明顯,例如早前提過:代表聖體聖血的麵餅與葡萄酒,這些不可以改變。以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這些話不能改變。如果改變了,就不行,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禮儀,而是教會的禮儀,這些內容不能變。 「然而,禮儀也含有可改變的成分;教會有權,甚至有時也有義務加以改變」。為什麼?因為禮儀非常豐富,如之前所說,要讓弟兄姊妹有一份參與。那怎樣參與呢?怎樣能夠產生感動?也要顧及這些,不只要有理性,也要有感動的空間。 譬如說音樂,沒錯,在教會的正式文件中指出:用管風琴或電子琴是最卓越、最好的,但並不排除使用其他樂器。 甚或語言方面,拉丁文是可以使用的,但使用本地不同的語言也是可以的,甚至是更好的,因為這樣更容易幫助我們明白禮儀,畢竟是母語。 又如奉獻禮,有時候學校在奉獻的時候,除了餅與酒之外,也會奉獻學生的功課、校規等等,這是一種表達。當然這些東西不能置於祭台上,只能安放祭台旁邊或下方,作為一種象徵,表達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生命都奉獻給天主。 不過,作出這些改變時,需要教會有關當局批准。所以在一個教區,就由主教掌管;涉及普世教會的改變,就需要教宗批准。 這就是為什麼,例如學校舉行禮儀,需要事先準備好,再經過禮儀委員會審核,然後由主教批准,很認真地處理。為什麼這麼嚴謹?因為這代表著我們的信仰,我們所相信的。我們在祈禱當中,也就是要表達我們所相信的,我們祈禱的內容必須反映我們的信仰。 這樣才能確保秩序,不會帶來混亂,不會出現「這個堂區這樣,那個堂區那樣」的無序狀況,有基本的秩序。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是:「天主不是混亂的天主,而是平安的天主。」 ——《格林多前書》第14章33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9條:禮儀中的一切都不能改變嗎?//在禮儀中,尤其在聖事禮儀中,含有不能改變的成分,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並由教會忠實保管。然而,禮儀也含有可改變的成分;教會有權,甚至有時也有義務加以改變,以適應各民族的文化。//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5. 9月23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8條:「為以甚麼準則能確保禮儀多元化中的一體性?」】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5D AGO

    9月23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8條:「為以甚麼準則能確保禮儀多元化中的一體性?」】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48條,問題是:「為以甚麼準則能確保禮儀多元化中的一體性?」 這個準則理論上很簡單,就是「忠於宗徒的聖傳」,就是生活中的教導,宗徒代代相傳。因為宗徒對耶穌基督的了解是最清楚的,他們代代相傳下來的信仰和聖事上的共融。如果我們跟隨的,與宗徒們傳下來的一致共融合一,那便行了。 這是理論上,實際上宗徒的繼承人就是主教,在他們身上,我們會「得到闡明和保證」,即明確的解釋。要知道禮儀怎樣舉行才合適,且看主教怎樣做,以及在他身上,若我如他相同,使用重要的手勢、經文,便得到保證。 在具體運作上,一個教區的代表是主教,在他身上體現共融合一。於是,教區主教會頒布一些禮儀經文,這些經文是經批准的,大家都使用這些禮儀經文;或一些重要的禮儀手勢,例如何時伸開雙手、何時合手、何時低頭祈禱等等。 而普世教會則由教宗體現共融合一,當然容許某些彈性,因為可能當中有些不太清晰的地方,需要澄清。例如有關普世教會當詢問教宗,或者聖座的聖禮部門(負責禮儀),他們會與教宗商討,告訴我們什麼做法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主教亦如是。香港有禮儀委員會,與主教商量並頒布一些禮儀的指引,例如行聖事的方式和使用的經文。所以在教會裡的禮儀經文是要經過批准的,必須有主教的准印。 譬如說,好幾年前,在彌撒中誦念《天主經》,有些人習慣伸開雙手,但近年很少見了。為什麼?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辯論、討論過,伸開雙手誦念《天主經》是否更適合主禮的司祭代表,而非讓普通教友伸開雙手以表達他們的普遍司祭職呢? 當然這些是可以討論的,但教會在禮儀上的安排,《天主經》之前是《感恩經》,禮儀上安排其時教友是合手的;及至《天主經》時,禮規上沒有表示需要改變姿勢,於是順理成章,大家亦合手誦念《天主經》。 不過,我也留意到,有些地方教會,如菲律賓或意大利的主教團,他們容許教友伸開雙手。這些個別情況,有少許彈性,但仍要在一個地方教會內一致;若不同堂區有不同做法便不太妥當。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來自《格林多前書》第12章12節,講的是: 「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8條:為以甚麼準則能確保禮儀多元化中的一體性?//這準則就是:忠於宗徒的聖傳,亦即在宗徒傳下來的信仰和聖事上共融,這共融是藉著宗徒繼承而得到闡明和保證的。教會是至公的,因此,她能將各文化中一切的真正富饒,整合於她的一體中。//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6. 9月22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7條:「為何教會按照不同的禮儀傳統,來舉行基督唯一的奧跡?」】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6D AGO

    9月22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7條:「為何教會按照不同的禮儀傳統,來舉行基督唯一的奧跡?」】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47條,問題是:「為何教會按照不同的禮儀傳統,來舉行基督唯一的奧跡?」 為我們一般教友,這比較難以明白,因為我們每星期都是這樣慶祝彌撒,感覺禮儀的做法差不多,有何不同的禮儀傳統呢? 我們現在於一般堂區舉行的彌撒,稱為「羅馬禮」,屬於拉丁教會。 但即使在教會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禮儀,比如在《梵二》之前的「脫利騰(特倫多)禮」,即16世紀脫利騰(特倫多)大公會議之後所定的彌撒方式。簡單來說是採用拉丁文,且不單是語言上的不同,比如背向教友、使用大量乳香等等,有些祈禱文也不一樣,方式上有所差異。 此外,在普世教會裡,其實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教會,她們的禮儀都有所不同,當然都是普世教會所認可的。 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在意大利米蘭有聖安博主教的禮儀(「安博禮」)。這禮儀以聖安博命名,其特點是講道後互祝平安,不同於我們通常在領聖體前互祝平安。這種安排強調的意義不一樣,因為是在講道後,進入聖祭禮之前互祝平安。 還有許多東正教的團體,她們接納並承認教宗作為教會的領袖,並保留自己的彌撒形式,但仍屬於天主教。譬如很多包括敘利亞的天主教東方教會、希臘的天主教東方教會等等,以及印度很古老的Malabar「瑪拉巴禮」,據說是來自聖多默宗徒的禮儀。 總的來說,正因為「基督奧跡的富饒深不可測,沒有一個禮儀傳統可以完全表達」,所以在不同民族和文化裡,表達方式自然有所不同。 當然,並非說自己隨便作就行,必須是教會認可的禮儀,且有相當的歷史傳承,通常超過百年。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慶祝基督唯一的奧蹟。 今天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來自《若望福音》第17章21節: 「願眾人都合而為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7條:為何教會按照不同的禮儀傳統,來舉行基督唯一的奧跡?//因為基督奧跡的富饒深不可測,沒有一個禮儀傳統可以完全表達。從一開始,這富饒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的表達方式,便出現了令人驚奇的多元性和互補性。//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7. 9月2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6條:「聖堂內部有那些特殊的地方?」】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SEP 19

    9月20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6條:「聖堂內部有那些特殊的地方?」】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46條,問題是:「聖堂內部有那些特殊的地方?」 首先,我們要抓住那個重心——「聖堂是祈禱之所」,所以聖堂裡特別地方,全部都要跟祈禱有關。否則,等於沒意思。聖堂不應該有那些與祈禱無關的地方,所有聖堂的空間都必須與祈禱有關,幫助我們的祈禱。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祭台。為什麼?因為祭台是我們朝拜天主、欽崇天主父的地方,尤其是天主父,經過耶穌基督在祭台上。祭台就是耶穌基督,是祂的身體,盛載著恩寵。在上面祝聖聖體聖血,我們要圍繞祭台,一起舉心向上。 因此祭台為人而言,是我們聚會的中心,圍繞祭台;也代表著我們走向天父的階梯,耶穌就是這個階梯、這個祭台,祂就是中保。 除此之外,就是聖體櫃。聖體櫃是放置聖體的地方,耶穌基督親臨的所在。所以剛才說祭台代表聖父,聖體櫃則代表聖子。 接著大家很容易會想:聖神在哪裡呢?就是聖油。以往我們不太重視聖油放在哪裡,現在越來越多聖堂,特別是新落成的聖堂,都會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安放聖油,在那裡表達聖神的臨在,有至聖聖油、慕道者聖油等等。 聖父、聖子、聖神之外,團體聚會當中最重要的位置,若說主教座堂,首先就是主教的位置。主教座堂的外文是Cathedral,來自拉丁文Cathedra,表示「座位」。主教座席是主教教導的地方,不能隨便坐下。我們在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就有這個位置,大家可以看到。 而每個聖堂有主禮的位置,主禮就坐在那裡,位於中央位置,大家可以看到,那就是主家席。 接著是讀經台,因為這裡是聖言、天主的聖言所在。 洗禮池通常設置於聖堂入口,提醒我們,也象徵著我們每一個人通過聖洗聖事進入教會。 還有告解亭(室),我們辦修和的地方。在那裡,我們離開了天主也好,跌倒了也好,都可以重新起來。 所有這些特別的地方,都跟祈禱有關。 各位兄弟姐妹,當我們去到聖堂的時候,時時記得看到這些地方,要提醒我們這些意義。好了,今天的聖經金句來自《若望福音》第2章17節,也就是耶穌潔淨聖殿後所說的話。祂說:「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若望福音》第2章17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6條:聖堂內部有那些特殊的地方?//有:祭台、聖體櫃、保存聖化聖油和其他聖油的地方、主教座位(cathedra)或司鐸的座位、讀經台、洗禮池、告解亭(室)。//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8. 9月19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5條:「聖堂是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SEP 18

    9月19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5條:「聖堂是甚麼?」】夏主教理Good Morning🍋3分鐘默想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45條,問題是:「聖堂是甚麼?」 上一條提到我們的禮儀和祈禱,其實是以心神以真理為本,所以不一定需要特別的地方。但因為我們是人,我們在主日需要有一個地方,於是有了聖堂。 那到底是什麼地方呢?按照耶穌的教導,聖堂首先是「祈禱之所」。猶記得耶穌潔淨聖殿,趕走那些在聖殿裡買賣的商人,祂說:「我的殿宇應是祈禱之所」,就是說這個地方是與天主交往的地方,我們將我們的需要、期盼、讚美與感恩向天主傾訴。 天主在這個地方聆聽我們、指導我們、光照我們,然後祝福並派遣我們,這一切都發生在聖堂裡。 我比較喜歡用「聖堂」這個詞,多於「教堂」,為什麼?因為「教堂」好像是宗教裡的一個大堂,但「聖堂」不是這樣。聖堂雖然也是一個堂,但它是神聖的、不一樣的,這種感覺很不同。 對不起,我作為天主教徒有些偏見,因為聖堂裡有聖體,感覺完全不一樣。有聖體真實臨在,感覺就是:咦?祂就在這裡,天主就在這裡。進入聖堂,有一個祈禱的方向,這使我更容易修心,更容易安靜下來。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看到聖堂的設計跟廟宇不同。廟宇裡的人並非到達神的地方,那些神像就在大雄寶殿裡,但人是在外面向神祈求、獻香、求籤,人神之間有距離。這是廟宇的特點。 然而聖堂不是這樣。人坐在聖堂裡,與天主同在。聖堂的禮儀的空間,讓我們看到信仰的表達──天人合一,天主與我們同在。甚至我們領受聖體聖血,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這是非常不同的體驗。 所以聖堂就是我們「舉行感恩祭及朝拜真實臨在聖體櫃內的基督」的地方。讓我們每一次去聖堂,都帶著0心向上的心情,以心神以真理來朝拜父。 為什麼?因為按照耶穌所說,「我的殿宇應是祈禱之所」。來自《路加福音》第19章46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45條:聖堂是甚麼?//聖堂是天主的家,象徴在這地方生活的教會及天上的家。聖堂是祈禱之所,教會尤其在那裡舉行感恩祭及朝拜真實臨在聖體櫃內的基督。//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3 min

Ratings & Reviews

5
out of 5
2 Ratings

About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