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九月五日┃讓天主把你視為聰明人

    5H AGO

    九月五日┃讓天主把你視為聰明人

    “尋求使眾人以你為蠢,而天主視你為明智。" 「大智若愚」是內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像愚拙之人, 他不會在眾人面前輕易透露出自己的智慧。 這是傳統文化所推崇最高的做人態度, 兩千多年前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毫無疑問的大智要經過許多生活經驗的磨練, 才能培養出超越世俗價值判斷的樣貌,真實又自由的活出自我。 在修德之外, 聖依納爵從信仰的角度分享在信仰上要活出的智慧是, 「尋求人人把你當成傻瓜,好讓天主當你為聰明人。」 依撒意亞先知在祈禱時看到異象,聽到天主在詢問: 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 他回答: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在現代,一位青年答覆天主的召喚也是這樣, 不懂的人認為他很愚蠢,著迷於一種想像中, 為什麼受了良好的教育, 卻不去找個好的工作,好好地過家庭生活? 這句智語的關鍵是, 因為你聚焦在尋求並答覆天主的旨意, 不是在世上的功成名就, 所以會讓不懂的人看不起你, 當你不把注意力放在去討好人家,就會轉向天主。 關鍵詞在好讓,當你一無所靠, 讓他人把你當作一點價值都沒有, 所以才會自我反省並且認出我的價值在哪裡? 這樣我才能聰明的讓天主在我身上工作。 因此這句智語不能僅僅從文字的表面來懂, 而要從上下文及整體的靈修生活來看。 因為要被人認為愚蠢、被輕視很容易, 但是在天主前要表達明智不簡單。 信仰是與祂同行、活出祂的作風。 如同耶穌和天父的熟悉, 所言所行都是為承行天父的旨意。 聖依納爵認為人的看法不重要, 真正的聰明、有智慧是讓自己「成為天主得心應手的工具」。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准許成立耶穌會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2. 九月四日┃聖神引領人結交真正的朋友

    1D AGO

    九月四日┃聖神引領人結交真正的朋友

    “不必跟每個人都熟,或隨傳隨到, 而要請教聖神,誰是祂最鼓勵你接近的人。" 在團體聚會中, 對於穿梭衆人間不斷和人打招乎的人士, 您對於他/她有什麼看法或感覺? 您羨慕、嫉妒或鄙視這樣的人? 人際關係中您和什麼人熟悉,彼此的互動如何? 雙方的關係像什麼? 因著熟悉是豐富彼此的生活,或是感覺自己被對方束縛, 想要減低或離開這種關係。 年輕時候的依納爵熱衷於這種社交生活, 在皈依後他有了不同的認知, 和什麼人交往才能活的豐富又真實,他分享道: 「不要跟人人都熟稔,或聽人頤指氣使, 而要就教於聖神,看看祂催促你走向何人?」 在創世紀中,天主認為「人單獨不好」, 於是給他造一個分享愛的對象,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的人, 在他的心裡和天主一樣有著源源不斷的愛, 當他把愛傾注給對方時才會感到滿足。 這句智語所講的是信仰生活的基本態度, 越來越多元化的生活中不要和什麼人都混在一起, 在尚未完全真正認識對方前, 輕易的和人稱兄道弟或成為閨蜜, 就會因為想維持關係而要看人的臉色行事, 這時就會看不到天主。 因此聖依納爵提醒要從注意人, 轉向覺察聖神在你內的動力,祂催促你要和什麼人交往? 前面介紹過亞魯伯神父的禱詞「若是愛上了,就留在愛裡」, 禱文中覺察自己要「讀什麼樣的書,認識什麼樣的人⋯⋯ 這會決定你的一切 」? 這也是神操「原則與基礎」的實際應用, 你會結交什麼朋友? 信任到什麼程度? 完全在於他/她是不是幫助你跟天主合拍。 這句智語提醒我們看到人性的渴望和天主渴望的不同, 聖神會帶領人正確的走向人, 並且和他/她在天主內共同完成受造的目的。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與梵蒂岡近照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3. 九月三日┃明智地活出表裡如一

    2D AGO

    九月三日┃明智地活出表裡如一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 都渴望對人開放、為人所知。" 和一位生活光明磊落、心胸坦蕩、開放無私的人交往, 您的感覺是什麼? 是否幫助自己也培養和他一樣的態度? 在生活中,我該讓別人知道自己狀況的時候,就讓別人知道, 例如感覺生氣時,我可以很真實的告訴對方, 你剛剛所講或所做的讓我感到生氣。 我能夠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在的情緒, 而不是壓抑說沒事!沒事! 事實卻處於憤怒的內傷中。 今日越來越多人學習「非暴力溝通」 或「愛的語言」幫助自己活的真實, 在同理心中豐富彼此的生命, 讓雙方能夠達到健康和有意義的交流。 這種溝通的模式非常簡潔, 教人學習不做判斷只講出自己的觀察; 真誠的表達自己及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最後以同理心向對方表達請求。 運用這種方式揭開自己內在的狀況,帶著渴望表達出來, 這就是個人的透明。 聖依納爵在這句智語所說的,是基本做人的態度, 不要外面是一套,裡面是另一套。 但有時候要彈性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所以不是把一切事對一切人都說出來, 正如福音中耶穌說的: 「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瑪 10:16) 所以要學習的是,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要說, 不是什麼都要完全透明,這樣的生活就會失去界線, 人人都可以侵門踏戶,反而弄亂自己的生活。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學著在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應用, 否則會造成混淆,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做好分辨。 意識省察就是請聖神幫助自己覺察到生命裏隱密的東西, 在依納爵的靈修操練中,他很注意隱密的事, 辨別神類規則中,隱密就是惡神在人身上工作及下手的地方, 因此要讓自己在內外表達出明智的開放。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視中,天父願意耶穌收納依納爵爲同伴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4. 九月二日┃正視尚未被馴服的不正心情

    3D AGO

    九月二日┃正視尚未被馴服的不正心情

    “若不符合身分的言行,竄自尚未完全馴服的本性; 即使順從,也必須更嚴厲地加以管制。" 回顧生活,您做了什麼事會讓自己感到懊惱? 就表示了在這言行上,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自由。 如同聖保祿所說的「但我所不願意的,我若去作, 那麼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內的罪惡。 所以我發見這條規律: 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總有邪惡依附著我。」(羅7:20~21) 聖依納爵用這句智語, 幫助人看到這個動力、後果及如何做操練來改正, 「如果那份尚未受馴服的本性, 激起不符合你自己行業或身分的言行, 那麼我們必須更要在它順服我們的時候,加以嚴厲的抑制」。 因為人內在有尚未被馴服悖理的或不正的心情偶然會冒出來, 讓我做出不符合自己身分的事,此時自己心知肚明; 如果在靈修上不夠敏感, 事後就要藉著做意識省察來反省覺察,讓自己注意到那個惡。 聖依納爵認為與其後來做亡羊補牢,不如預先防範未然, 因為你可以做的時候就做,比較省事。 《神操》所講的不正的心情就是偏情, 從心理學來說是要馴服但不是壓抑它。 壓抑有兩種,一種是鎮壓;另一種是潛意識的壓抑。 二者的分別在,鎮壓是自己知道而且有意的壓抑它, 例如我知道現在我很憤怒,我在克制它; 潛意識的壓抑是潛意識在壓抑憤怒,但自己卻不知道。 當對方說:你很生氣哦! 我會回答:我沒有啊! 這是潛意識的壓抑,當我不覺察就有困難去面對。 所以這是為什麼意識省察在依納爵靈修是那麼重要, 意識幫助人覺察內在不正的心情, 在自己還佔上風時,就好好整頓它, 不要等到河水氾濫了才處理, 但是當然比你不知道河水會氾濫要好多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得一神視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5. 九月一日┃有德行者更容易說服人要活出善行

    4D AGO

    九月一日┃有德行者更容易說服人要活出善行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學問高深,對近人的幫助很小; 他們的表現,比說話的技巧更能說服人向善。" 當您聽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接下來就會和道德淪喪連結在一起, 人類的群體生活裏, 單單是遵守法律只是活出正義的最低標準,道德更重於法律, 真正生命的價值在於活出高尚的品德。 這句智語說: 「有大德性的人,即使他們所學的對鄰人幫助不大; 只憑他們的現身,就比無論他們曾經學得如何高超的演說技巧, 在講道時更能打動人心,說服人向善」。 也就是說,有品德的人,即使他的學問對於近人的靈魂幫不上忙, 但是因為他的德行好, 只要他一出現就會比任何他所學過的高超的演說技巧, 在講道時更能打動他人的內心,說服人要活出善行。 就像孟子所說的「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有德行的人只要他在場,不必說什麼大道理就能引領人向善。 因此影響人的功夫在於你有沒有德行、有沒有豐沛的內在生命力, 因為依靠你本身的靈性生命,要大過那些你外面所學的說話技巧。 「德行」在依納爵靈修的脈絡下就是植根於天主的愛, 在個人跟天主的關係上所孕育出來的。 一個和天主有很深經驗的人,比一個沒有天主經驗的人, 用信仰的辭彚或深邃的道理, 講講述天主的全真、全善和全美,更能夠打動人心。 二者之間的分別是, 一個是告訴別人信仰的道理或知識, 另一個則是講出自己和天主的生命交流, 這也是講道和作證的區別。 初期教會的宗徒們就是以這種精神和態度為復活的主耶穌做見證, 所以會打動人並且引人向善。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近郊拉斯道達堂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6. 八月卅一日┃從關心人的利益開始介紹信仰

    5D AGO

    八月卅一日┃從關心人的利益開始介紹信仰

    “要那些糾結自身事物的人 立即轉向靈魂之事並不恰當: 那就好像拋出沒有蠕蟲或誘餌的魚鉤。" 您聽過大體捐贈或遺體捐贈嗎? 就是死亡後將自己的身體捐給醫學院, 作為醫學系學生在解剖課及模擬手術之用。 有多少人在生前會想到這種捐贈的意義? 並且願意捐出自己的身體做為研究之用? 這些師生稱他們為大體老師, 因為他們不只參透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並且將自己的身體奉獻出來。 如果和人談論大體捐贈很震撼, 和沒有信仰且沈迷於追求財富和權勢的人, 直接和他們談靈魂得救也是一個衝擊, 因為他們的眼光仍然在那些對於自己有利的事物上。 因此這句智語說: 「要那些涉足於自身事物的人,立即著眼於靈魂的事並不恰當, 那就會像使用沒有蟲子或誘餌的魚鉤去釣魚一樣。」 傳福音是傳生命的好消息, 應該從當事人感到有利基的內容吸引他, 如果談論的不是一套道理,而是和那個人切身有關的話題, 換句話說你要從他的門進去, 從他所關心的利益開始、由他的好處著想, 不是立刻跳到遙不可及的天國, 除非他的利益也在那裡,那麼你就很難說服他或跟他說什麼? 所以和人談論信仰不要太快,要從涉及自身的事物開始, 首先是他的利益,在某些事有關他的權益, 所以不要太快要他付出或是做什麼承諾, 讓他覺得被佔便宜或犧牲太多, 換句話說要先為他的好處著想。 你要從哪裡讓他感到有興趣,否則你連門都沒得進去, 如果你講的是他沒有興趣的事情,他會覺得你在唱高調, 並且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當然他也沒有興趣投入信仰。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巴黎蒙馬特的聖德尼堂 Chapel of St Denis, Montmartre, Paris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7. 八月卅日┃對於錯誤或假訊息要防患於未然

    6D AGO

    八月卅日┃對於錯誤或假訊息要防患於未然

    “除非一開始就批判之,否則書中之毒會遠播。" 現在社群媒體非常興盛,您用了幾種?每天收到多少短訊和影片? 對這些訊息的內容,是否能夠判斷, 裡面哪些是不實新聞、假消息或是合成的圖片、影片? 換句話說, 媒體或消息內容裡有多少充滿了毒素?混淆了真理, 影響我的認知和判斷力。 如果我不懂媒體識讀,在閲讀後不加思考利害關係 ,就直接轉發給其他人?我不就是一個傳播毒素的人嗎? 在信仰上反省這個行為,我是一個負責任而且懂得如何愛人的人嗎? 十六世紀的社交生活並不是這種型態, 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受制式教育,也沒有發表自己言論的管道。 但在文藝復興的思潮下,那些知識份子、科學家,他們的影響力很大, 當他們發表的言論和教會的教導不同時,就必須要有人立刻處理, 否則那些沒有知識或斷力的人,就會受到影響。 這句智語說:書中所含的毒素,除非一開始受到反駁就會遠颺。 換句話說就是星星之火可燎原,要防患於先, 要在適當的時候即時制止,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其實無關信仰,只要在集權統治的環境中都會有「禁書」, 禁的目的是當權者要避免失去控制力。 在聖依納爵的時代,風氣就是這樣, 他所寫的《神操》被懷疑有改革宗的言論, 因此不斷地被審查,看看書中有沒有所謂的毒素, 直到1548年這本靈修指導手冊才得到教宗保祿三世的批准。 今天的教會生活已經完全改變, 在教會中所謂的異端,相反基本教義的說法或論述、觀點,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都已經逐漸釐清了。 影響信仰的毒素反而是在信仰團體內, 就是那些沒有查證就隨手轉傳的假訊息。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因病回鄉調養,在家鄉教授教理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8. 八月廿九日┃學習總是接納別人所認可的

    AUG 28

    八月廿九日┃學習總是接納別人所認可的

    “無論有理無理,都別頂撞人; 總是接受他人所認可的。" 「話不投機」是生活中會發生的事,彼此在話題中找不到「契合點」, 可能是一方覺得對方無理,或是雖然有理但是窒礙難行。 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您會做什麼反應? 這句智語說: 「無論有理無理,總不要頂撞任何人,總是接納別人所認可的。」 無論有理無理,重點在理,對方所講的理由是什麼? 理由是個人的認知不是對錯,不是有理的就一定對。 所以有理、無理是個人的論證或推理,裡面有理論的基礎和根據。 對話時要注意對方的論述,他/她的理由是什麼? 而不是立刻轉到對錯的問題。 聖依納爵在句所強調的是你要儘量隨和, 但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要把對方領到天主面前, 因為談話最終的目的是要幫助人。 所以你去頂撞對方,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你讓對方感到不安全, 他的反應就會保護自己,當他的注意力放在保護自己, 他就感受不到你的善意,聽不到你要表達的愛。 所以從大局來看,能夠退的就退不要堅持, 當你會聆聽就活出了古人所說的「有容乃大」、「海納百川」。 接受他人所認可的就是別人認為可以的、過得去的, 你也不必堅持一定要怎樣,這樣你才能跟別人連結上, 你說什麼,別人才能聽得進去, 如果你一說,對方就把門關起來,你講得再好也沒有用。 「聆聽」是靈修生活中最重要的課題, 人在聆聽時會轉化自己,之後才能轉化對方, 也就是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學習看天主, 如果天主沒有堅持,我為什麼要堅持? 所以對話的時候,如果只看自己或只是儘量就和對方,就沒有平衡, 也容易造成彼此的緊張、衝突。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聖德尼發願小堂實景 註:廣告為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min

Trailer

Ratings & Reviews

4
out of 5
4 Ratings

About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