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十一月二日┃節制及適度使善和德行得以維持

    6 小時前

    十一月二日┃節制及適度使善和德行得以維持

    “若無節制及適度, 善良就變成邪惡,德行就變成劣行。" 您是否注意自己身體、心理及靈性的需求? 對飲食是否有感?取用是因為飢餓或嘴饞? 您可以分別其中的差別嗎? 有良好的感覺才能活得健康, 整合生活會幫助自己活出完整的生命。 依納爵靈修強調中庸、適可而止,這句智語說: 「缺乏節制及適度,善就變質為惡,而德行變成劣跡。」 在靈修操練中,聖依納爵自己吃過苦頭, 皈依初期在蒙萊撒時,為表示徹底的悔改, 他過度的做克苦卻把身體搞壞了, 因此他覺察節制及適度的重要, 採用的方法必須要幫助達到目的, 不對的方法反而使人受害。 這是為什麼有時有好心卻變成一件壞事, 好意變成一個不好的行為。 一位媽媽什麼事都替小孩做, 就成為溺愛,造成小孩心智長不大; 但是媽媽管教嚴厲,也可能造成小孩無法自主。 這句智語的重點是節制和適度, 也是依納爵靈修強調的張力,不要過猶不及。 神操「原則與基礎」結論所指出的幫助或妨礙, 就成為是否變質的準則。 傳統下的父親是家庭經濟的支柱,所以在外面賺錢養家, 當薪水有限,就要加班或兼職努力工作為了有更多收入, 就沒有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享受親情和愛。 多賺錢使家人過得好是善意, 但是如果造成家人的關係緊張或冷漠變質為惡。 因此思考在物質生活什麼都要追求時, 努力賺錢就不是幫助家庭反而變成妨礙, 所以要調整是否可以過得簡樸一點, 或是可以讓孩子早一點獨立去工讀, 情願彼此多一點親情時間也不讓這段生活成為遺憾。 靈修幫助人在信仰生活學習找到平衡, 覺察使人在張力中產生很多的創意。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操第一周:混亂失序的內在情境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2. 十一月一日┃滿足靈魂渴望不在知識而在感受及品味

    1 天前

    十一月一日┃滿足靈魂渴望不在知識而在感受及品味

    “滿足靈魂的渴望不靠豐富的知識, 而是內心對事物的感受及品嚐。" 什麼時候信仰讓您感到豐盛和滿足? 是在幫助他人、服務教會或是靈修祈禱的時候? 事後回顧依然感到滿滿的愛和內心的活力。 所以真正能滿足人的不是從外而來的, 心靈的滿足是由內而發, 這句智語「滿足靈魂渴望的,不在於豐富的知識, 而在於內在的感受以及對事物的品味。」是出自《神操》的凡例二。 靈性充滿不是頭腦運作的成果, 因此靈性的觸動和知識豐富是截然不同的。 人內在的推動會引起各種感受,這些感受有深淺的層次, 祈禱時的感受是比較深而且是動態的, 換句話說要進到生命的深處, 耶穌用生活化的方式告訴門徒,把船划到深處。 人生命內在深層的經驗,需要進入內心玩味品嚐, 這些感受的意義和對自己的影響。 生命的奧祕可以透過覺察靈魂的渴望得到滿足。 你打開聖經或彌撒經本讀一段聖言,讀完後有沒有感覺? 可能沒有什麼、可能覺得多了一些信仰知識、 也可能眼淚直流非常地感動。 讀完後仍然覺得經文的內容讓自己進入一種氛圍, 久久不能散去, 因為閱讀時有所觸動,碰到自己很深的地方產生共鳴。 覺察中有很多感受,但自己一時說不出那是什麼? 因為超過了自己的意識和理解,但是你知道發生了什麼, 內心深處的感動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這就是深層的生命經驗。 祈禱時被帶出的深層渴望,深深地影響我, 但當時我未必知道,需要覺察感受和品嚐, 去體驗不同的層次。 在《天地人共舞》書中冰山圖有相當完整的說明, 生活中的觸動在當時沒有反應, 回過頭再看時,靈魂的渴望就滿足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神操的四個歷程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3. 十月卅一日┃謙遜和溫良就不乏天主的助佑

    2 天前

    十月卅一日┃謙遜和溫良就不乏天主的助佑

    “你若不缺乏謙遜溫良, 自然也不會缺乏天主的慈悲助佑。" 您期待自己成為一個謙遜和溫良的人嗎? 在現實社會中溫良恭儉讓是美德,會讓他人愉快, 但「人善被人欺」, 您能夠接受因此而吃虧或是被欺負嗎? 教宗方濟各為我們解說, 良善心謙的耶穌並不是一個單純屈服惡勢力的受害者, 而是內心全然透明,活出天父聖愛形象的天主子, 就是活在聖神內。 他邀請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到他跟前得到安息, 不僅心理得到慰藉,也是領受福音成為新人的喜悅。 這句智語說:「若不乏謙遜和溫良, 同樣你也不會缺乏從天主良善而來的助佑。」 人要得到天主的助佑, 必須也要主動的配合天主才能給予你。 如同口渴時,天主要給你活水, 但是你不拿杯子來裝,就無法得到。 當然你可以用手掌承接,那麼得到的就是那樣一點點, 許多水在指縫中流失了。 謙遜和溫良基本是回到做人,你要先好好成為人, 天主才能夠用人的方式來對待你, 你渴望好好地做人,和天主就會有良性的互動。 因為你追求謙遜良善就能收到天主的良善助佑。 就像捨得這個詞一樣,有捨才能得, 當我捨了自然就能用空手去接天主所給的, 這就是良性循環。 明白什麼是來自天主的助佑需要一顆單純的心, 如同小孩子兩手拿著東西, 看到迎面而來是一位非常愛他的老師, 老師的手上也是抱著東西, 但是老師會放下他手上的物品, 讓小朋友學著也放下手中的東西, 然後彼此相互擁抱表達愛。 天主是富足的,給人示範如何放下? 祂降生成人,在生活中展現良善心謙,把所有的都給人, 所以當人活出謙遜和溫良, 天主就以這種方式繼續富裕他的生命。 謙遜和溫良是德行的基礎, 這樣也就更容易體會耶穌所說的溫良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他們所承受的是從天主良善而來的助佑。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耶穌堂.耶穌會的母堂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4. 十月卅日┃天主為你的受輕視將會回報

    3 天前

    十月卅日┃天主為你的受輕視將會回報

    “你為天主放棄己益, 祂必慷慨恩賜賞報。" 如果在教堂服務遭受批評、冷言冷語、他人不配合時, 您如何面對與看待? 會下意識地做出自我防衛的反擊、逃避或是被凍結, 無論是哪一種回應我都會受困於情緒, 忘記去服務的目的是什麼? 回到初衷,自己是否只是願意成為合乎天主心意的人, 與祂一起同工。 這句智語說: 「天主見到你為了祂的緣故被人所輕視, 將會從祂的寶庫中豐厚的添加你之所得。」 換句話說你無私為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祂必定會給你豐富的賞報, 這是一種傳統信仰的表達方式, 在這模式下自己和天主的關係是否像交換行為? 其實為信仰的緣故受輕視,是自己的選擇, 跟隨耶穌就按照他所說的「天天背著十字架」, 在人眼中沒有榮耀甚至被視為愚昧, 但是沒有這分認同, 就不能明瞭之後天主所要給你復活的榮耀是什麼? 願意為天主做就必須先清理自己, 內心是空的就會幫助你加深自己和天主的關係, 當你因為信仰的緣故遭到挑釁、批評、拒絕、迫害時, 過去的信仰的說法是天主會來救你、幫助你; 今天則是經由這些才能顯出你真實的面貌, 這是經驗天主奇妙工程的必經之路。 因此你善用自己的自由?為天主義無反顧地做什麼? 就在於主動積極的態度,可是別忘了, 你能夠主動積極也是一個恩寵, 因為我可以威武不能屈,顯出天主在我內真實的臨在; 但是也能夠像伯多祿為了保命,在考驗中失去勇氣, 沒有依靠天主的恩寵,但事後仍然能夠再站起來。 人如何在恩寵中以自由面對考驗, 在於個人和天主紮實的關係。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此去世:現爲小教堂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5. 十月廿九日┃尋求平安和寧靜由整頓內在開始

    4 天前

    十月廿九日┃尋求平安和寧靜由整頓內在開始

    “如果內心紊亂與焦慮的心結不解, 即使追求平安與寧靜,也必徒勞。" 忙碌的人什麼時後才會注意自己的心靈? 許多時候是生活發生變化產生痛苦, 自己無法承受也沒有能力轉化, 這時渴望尋求解脫,但往往用盡方法仍覺得空虛不安, 原來尋求一份內心的平靜是要用對方法。 聖依納爵指出問題的關𨫡在於, 「如果你在尋求平安和寧靜, 幾時存有心緒不寧或動蕩不安的緣故,必然徒勞無功。」 就是你想追求的平安和寧靜, 如果只是如同整齊、美麗的草皮一樣, 僅靠努力澆水、施肥會徒勞無功, 因為雜草的根在地底糾纏,會長出煩人的雜草。 換句話說平安和寧靜不是表象, 你內心深處是什麼才是關鍵所在。 信仰生活中你所追求的德行、服事教會的功勞, 能夠只是外在的表象, 如果外在的言行無法和內在的真我一致, 就會造成內心的不寧, 就像美麗的草皮底下被雜草的根糾纏。 具體的說,當真我和天主同在, 就不會追只求表面的平安而徒勞無功。 真正要享有平安和寧靜, 還是要回到個人和天主有真實的關係, 這是一個過程,必須一步一步來,才能真正達到淨化。 信仰生活的守教規、參與教會活動能夠帶來平安, 這樣很好但是不能只停留在這, 真實的信仰是動態的、有方向感的走向天主。 在彌撒中,當主祭說請舉心向上,這個時候我有回應嗎? 這句邀請是否幫助你專注於天主的臨在? 祂在遙遠的天上或是近在祭台上? 我的心轉向哪裡?在領聖體後天主在哪裡? 祂能夠停留多久? 回顧這些經驗會幫助你, 在走出聖堂後和其他參與禮儀的人有什麼様的互動? 剛剛互祝平安是真平安或假平安。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鞋子 Ignatius' shoes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6. 十月廿八日┃對真實的判斷常受主觀意志影響

    5 天前

    十月廿八日┃對真實的判斷常受主觀意志影響

    “依人性,常以事實為判斷依據, 然而很多時候,已知的事實並不足為憑, 因為判斷會受意志所左右。" 「眼見為實」是真的嗎?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dward H. Adelson 在1995年發表「棋盤陰影錯覺」研究報告, 指出人類的視覺系統會對所看到的物體做出顏色判斷。 然而要確定陰影下棋盤內棋格的顏色, 只從眼睛透過外在的光線做判斷是不夠的, 人類視覺系統會使用幾個技巧來進行補償, 所以同一個物體的表面會隨位置改變顏色, 這個研究說明人類視覺是有限度的。 由此延伸可以知道, 我們在生活中所見、所聽的事未必是真的, 因為由大腦及感官感覺所形成的主觀感覺, 會演變成主觀的信念,就是主觀意念, 人常常會受意志影響。 對真理的外貌和未知的真理,聖依納爵分享意志的作用, 「只就天性而言,人的判斷傾向於以真理的外貌為依歸, 但就許多事物而言,那些不為已知的真理所支持的事物中, 人的意志卻舉足輕重。」 換句話說,人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冰山一角或僅僅是表象, 卻以爲這就是真理,由此而做判斷。 對那些我不知道及不是很清楚的東西, 我的意志就會造成影響,也就是人會被自己的意志所左右。 意志就是個人的主觀也就是原來的見解。 因此你認為是什麼或期待什麼,就會覺得它是怎樣? 聖依納爵所強調的是, 小心!不要被自我的主觀意念所蒙蔽, 靈修上就是不要上惡神的當, 特別是惡神會假扮成光明的天使, 因此要好好秉持謙遜的態度,在祈禱中學習做分辨。 在信仰內不要偏離大公教會自以為是,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跟隨他的人在此和他才能有更密切的共融, 就不會受主觀意志的影響。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寫給夥伴的親筆信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7. 十月廿七日┃死亡為在世的生命畫上圓滿句點

    6 天前

    十月廿七日┃死亡為在世的生命畫上圓滿句點

    “橫死勝過為虛榮而生活。" 有位作家說每年自己都會思考, 並且把答案寫下來的兩個問題: 「一直到臨死前,自己想做的事」 以及「如果死了,希望別人為自己做的事」。 其實臨死前自己想做的事就是現在就要做的, 誰知道下一個小時自己是否還活著呢? 至於希望別人為自己做的事,就免了, 死都死了還要麻煩別人嗎? 無論如何生命對人而言是一個奧秘, 我們管不了出生卻不能不面對死亡。 在華人社會死亡是禁忌的話題,特別是在長者面前, 但是不敢正視死亡可能帶來遺憾, 因為就不會知道自己該如何好好活著, 《大學》句中的「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才能活出真實的生命。 這句智語說:「寧願暴斃而不願虛度一生。」 或更強烈的「寧願暴斃,不願苟活」, 為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信仰而活,對我來說是什麼意思? 因信仰的緣故要做抉擇時,我的堅持是什麼? 殉道、受難、橫死或暴斃是選項嗎? 許多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比方說, 下雨天把雨傘放在公共場所的傘架上,出來時發現不見了, 在傾盆大雨下,我會如何做呢? 虛度一生, 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活出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天主給你生命也愛你,你怎樣可以活出受造的目的? 《神操》的原則與基礎說「不重視長壽勝於短命」, 我們所願意、所選擇的, 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目的之事物。 在面對我可以選擇長壽或短命時, 我怎樣自由地做出選擇?會幫助我知道活著為什麼? 死亡的背後又是什麼的關鍵。 對一個有靈修和天主有連結的人來說, 我深深地認識自己、我內在的渴望,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完成我在世界的生命。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的辦公室 Ignatius' Office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8. 十月廿六日┃天主的美善慈悲使木頭變成珍寶

    10月25日

    十月廿六日┃天主的美善慈悲使木頭變成珍寶

    “對於所蒙受的恩寵, 應視為仁慈天主以妙手神工,將朽木塑成之珍寶。" 您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無論是有形的或是無形的, 其中哪些是自己所珍惜、哪些認為沒有什麼價值、 哪些又是自己想要去之而後快的? 這句智語說:「發現了在自己內在任何來自天主的恩寵, 視之為天主這位金匠,出於祂的美善慈悲, 從那本來只適合用於燒火的木頭中, 所創造出來的金塊和寶石。」 聖依納爵的意思是,你要將擁有的一切歸功於天主, 雖然自己只是一般的木頭, 但是天主奇妙的化工會把你變成珍寶。 從靈修的觀點看, 你認為生命裏那些平凡、沒有價值或虛耗的事物, 天主都可以用來作為材料,建造祂的天國。 天主這位金匠點石成金、讓朽木可雕, 因為祂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天主。 你是天主所創造的,本身就是好的, 只是因為罪受了損傷,本身從來都沒有改變只是偏離了, 所以你要努力做的是, 回到本來自己和天主應該有的關係。 另外是, 不要以為外在的一切是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 這些都是天主的恩賜,要完全倚靠祂。 所以「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 不只是外在的找而是要發現天主的恩寵在我內, 也就是我的生命一樣都不缺,樣樣都圓滿, 天主創造我的時候已經給了我,等待我去發揮。 耶穌講的塔冷通比喻, 配合聖依納爵強調的更的精神可以這樣理解, 就是要努力打拼, 但是你在拼命做的時候不要變成二元對立, 就是我努力就不用天主; 或是倚靠天主我就什麼也不必做。 不! 相反的天主給你的在這裏, 你越發揮就等於天主越在做。 所以在我身上我有沒有看到天主的恩寵? 不只是這個, 重點是你要學習謙遜的讓天主帶領自己做。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羅馬耶穌堂.耶穌會的母堂 Church of the Gesù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 分鐘

預告片

評分與評論

4
(滿分 5 顆星)
4 則評分

簡介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