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side | 剪燭西窗

Echo 知音

A storytelling platform for individual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tune in to enjoy a moment of meditation and listen to enlightening discussions from our wonderful guests! 剪燭西窗乃一個讓人們隨心分享故事與互相傾談的平臺,旨在鼓勵深入、有意義的交流,令更多人感知人文之美,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盼能通過積極傾聽社會中的不同聲音,令我們同處的地球村更包容友愛、多姿多彩。 請您進來聽一聽不同嘉賓的故事與成長經歷,希望能對您們有所啓發。 😊 Website 網站: www.echohk.or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chohk_org/ (@echohk_org) Email 電郵: contact.echo.org.hk@gmail.com

  1. 01 物理治療師鄧女士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EPISODE 1

    01 物理治療師鄧女士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Physical Therapist Ms. Tang @ Fireside 訪問者:蔣沛芸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您當初爲何會成爲物理治療師呢? 我年幼時媽媽腰痛,做物理治療後效果很好,因此我選科時也想選與醫療有關的科目。聼朋友說這行不錯,而我認識不太深,那時不及現在醫療發達,沒有網站可以瀏覽,所以我儘管報讀物理治療,希望學成後可以幫助媽媽和家人。畢業後發現這一行很適合自己,因爲它與人有密切關係,我可以從中接觸不同的人,因此我由讀書開始喜歡,其後也發現自己很適合從事這行,所以越來越熱愛我的工作。 你爲何選擇學習比較小衆的顱骶骨療法呢? 大學讀的課程很基本,當中所學的病理、身體機構和治療方法只是基礎,我們在職業或者醫院都可以做物理治療,但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知識,讓學生懂得以操作相應的治療。但我們畢業後也要不斷學習新事物,令我們更瞭解和認識不同治療方法,因此我會學習其他技能。物理治療非常廣汎,有不同學習範疇,例如在醫院做深切治療部,可以做骨科、兒科,產科等等,又可以做門診,因此你畢了業後其實不是馬上停止學習的,亦能發掘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專業,所以我畢業後主動學習刮痧、針灸、運動治療法等。只不過機緣巧合,所以才學習顱骶骨治療法。而我學習顱骶骨治療法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有良師益友的指導。 我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他從美國飛回來教我們,上了他的課堂後,我愈發敬佩他。我覺得不應辜負其熱心,因此更認真學習,並考不同程度的考試。從考試中我的動力更大了,用了六年學習,老師也很認真教。我從這段時間學到了很多,與老師的關係亦很緊密,我也會積極發問。奈何我當時在做門診物理治療,沒有打算完全專注做顱骶骨治療,認爲學會更多醫學知識,把這些工具放入我的工具箱做儲備,以方便治療不同情況的病人。顱骶骨治療需時較長,不像運動治療等很短時間即可完成,需要很用心專注地去感受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我午飯時間也會用來做治療,後來不知不覺中,我不僅詫異于病人給我的反應,他們覺得效果好,鼓勵我繼續做這件事情的一大動力。但我最後專注於顱骶骨治療的原因是遇到了一位很意志堅定的客戶,她的偏頭痛已經很多年了,嘗試很多方法做治療,卻未曾見效。適逢有人介紹她來治療,我隨後為她解決了頭痛問題。因此,她認爲這個治療很好,想將之發揚廣大。但由於我孩子年紀還小,因此拒絕了她的邀請。但她很堅定,孜孜不倦地勸説了我半年,其希望發展這件事的決心打動了我。我決定爲此做出嘗試,專注做顱骶骨治療。我感覺它不像主要做手法的傳統治療,傳統治療通常是幫助病人舒緩生理疾病,而顱骶骨治療則能幫助他們改善情緒問題。我不會說傳統治療勝過顱骶骨治療,而是兩種治療不同,香港顱骶骨治療者不多,而我認爲每個人需要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做這件事很有意義。 你放棄了做傳統的物理治療而轉做髗骶骨治療,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回首過去,你認爲做出這個決定有沒有收穫? 是的,就如我剛才所説,要從一個我熟悉的環境,一份我熟悉的工作,轉折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加上當時我決定只是專注於髗骶骨治療,這是一個未完全開發的治療手法,同時又要照顧小朋友,因此我必須兼顧好家庭和事業。 不過,我後來發覺得著也非常多,我見的病人跟以前不同,我幫助他們解決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這給予我成長的啓示,因爲我終於可以通過適應新環境,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你除了事業之外,也喜歡做戶外活動,如遠足。你爲何會喜歡遠足,當中又有什麽得著? 都市人的生活營營役役,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裏就要照顧家庭,生活千遍一律。不過香港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們既是一個大都會,不過與郊區的距離也非常近,只要短短的車程就可以來到大自然,非常方便。 我經常遠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丈夫和我都享受戶外活動。我覺得到了戶外就如和平時的生活換了一個畫面,我會擁有另一種心境,身體也感受異常舒暢。到了空曠或綠油油的地方,抬頭看見一大片藍天,令我很開心,我覺得這是對我自己一個很好的治療吧。我在工作中抽空去這些地方,令我身心舒暢,只要我的身體健康,那麽我幫助其他人治療的效果也會大增。 除了在香港遠足,你會否喜歡出外旅行? 當然喜歡,我覺得這是香港人都有的特質吧。尤其是疫情期間,當我們無法出外旅行時,我們就會發現,能去旅行也是一種福氣。 我比較喜歡深度游,我去旅行的目的不是吃喝玩樂,瘋狂購物,我喜歡去一些國家公園,欣賞當地的山水,因爲這是當地獨有的地理特色。因此即便在外國,我也會去戶外地方,去遠足,甚至露營。到訪各地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世界之大,而渺小的我們必須通過旅行開闊眼界。 除了以上的心理調節的方法,你還有什麽方法保持自己對工作的動力? 我覺得這要看你能否敬業樂業。如果你不喜歡工作,其實你每天上班都受盡煎熬。但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工作,例如我非常喜歡通過工作接觸不同人,這時工作就是一種享受,不是苦差。每天上班,我都會期待見到什麽人,可以怎樣幫助他們,而他們回來復診時又會對我反映我的治療帶來什麽改善,有什麽問題有待解決,其實這些都是我從工作中找到的喜悅,因此我不感到壓力大。 至於日常生活的減壓方法,我覺得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可以嘗試其他工種,又或放開心結,尋找工作中的趣味。例如,和同事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是否一種樂趣?放工後,我也建議大家多做運動,唱歌,培養自己興趣,這些也不失爲減壓的好方法。 你覺得人生中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挫折呢? 兩樣皆有,而且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歸根究底,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視乎你如何看待挫折。我覺得挫折也是機遇,通過挫折,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中學習,經歷挫折,我們捲土重來時一定能夠邁向成功。故換個角度想,挫折並非無所得著,挫折也可以變成一種機遇。 你喜歡在人生中向著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前進,還是靜下心來感受身邊的不同事物,隨緣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呢? 同樣是兩樣皆有。我不覺得我們做凡事皆有目標,而人生只是朝著目標前進。每個人都需要有目標,才令我們不會迷失,我自己有長遠的目標,當中也有小目標助我循序漸進。但生命中總有隨緣的成分,就如我自己當初也沒有想過要做髗骶骨治療,但最終也做了。有些東西只能隨緣,不能過分執著。 我覺得爲目標也好,為享受也好,最重要是做凡事也要專注,你既然決定要做那件事,你就要把它做好,而且凡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尋求改善方法,力臻完美。 結語: 遊山水者,其意不在終點,而在沿途那秀麗的風景。在山中漫步,才會發現幽僻小徑比起康莊大道更趣味盎然;百呎高峰固然雄偉壯觀,但縱是尺樹寸泓也別有一番秀致。人生路上,鄧女士羨的不是眾人追捧的鐵飯碗或高薪厚職,而是能幫助到他人,提升到自己。她秉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挫折,把挑戰當作是突破,是鼓勵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動力。筆者在敬佩她的堅强善良之餘,亦反思到人生百態雖紛紜萬變,但若我們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孜孜好學的精神認真做好每件事,當能泰然處世、無愧於心。 編輯:蔣沛芸,吳業澧 Edito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

    19 min
  2. 02 聖保羅男女中學前家教會主席林永和醫生 - 細微顯真情,平凡塑仁心

    EPISODE 2

    02 聖保羅男女中學前家教會主席林永和醫生 - 細微顯真情,平凡塑仁心

    Former Chair of SPCC PTA Doctor Edmund Lam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 1. 您當初爲何會成爲醫生呢?(如受身邊的人影響、對醫療有興趣) 説到身邊的人如何影響我投身於這個行業,是發生在大學選科的事。首先,我的哥哥是一名醫生,他會跟我分享醫學方面的知識,令我對醫生這項職業產生了興趣。其次,我的中學同學和我一起討論自己對將來的想法。結果,大部分同學都選了修讀醫科,所以我們就像中學升班一樣一起上大學,繼續陪伴著彼此的成長路。其實,大學一階段,比如當時我們科學是比較邏輯性,或對人體是比較醫學性的,是基本、我們應該認識的。如此同時,我們可以讀歷史、文學或者其他的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理論上,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兼容很多。例如,如果你修讀一個專科,選擇跟隨修讀“醫學”這個主流可能會更好。所以,我有很多同學都是讀醫學的時候都覺得是自己會走的方向。但如此同時,其實都有很多未知之數。所以大家都不用那麽擔心,擔憂自己是否選錯科目。或選擇大學課程時——搜集資料當然要,但大家都還年輕,所以可能擔心自己不知日後會否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大家都不用介懷。當時你們覺得“啱”的話,就go ahead,那就行了。你問我當時是否很清晰呢?不是,但跟大隊,好像查案一樣治療病人,其實,當時我並不是因爲一些“偉大”的原因選擇當醫生,而是純粹爲了求知。比如説,一個人爲何會頭痛、頭暈,爲什麽會患上癌症,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能透過修讀醫學得到的,能加深對人體的認知。因此,我認爲醫學一個挺好的範疇,便這樣開始了我成爲物理治療師的路程。 2. 您成爲了醫生後還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這和之前提到的求知欲、好奇心有什麽關聯呢? 人有求知欲,開放自己、追求知識,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反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求知欲的話,我會爲他感到擔心。因爲,正正是未來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所以一個人開放自己,追求認識更多知識,這個階段是應有的。那當然就不應是刻意去好奇。如果你對某一方面是極有興趣的話,你就去追求它,集於那個範疇,當然是一個美麗的事情。但是,醫學院裏有很多不同的範疇。每一位醫生在日常工作所運用到的知識、技巧,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我從醫學院畢業後便在兒科工作。因爲對我來説,在兒科看診是開心的,不但能見到很多的小朋友,也能幫助到生病的兒童痊愈。當年,我遇過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年幼病人,讓我意識到醫生的職責是幫助病人面對疾病以及如何與疾病共存,讓病痛不會影響到他們整個人生,以及舒緩病人家屬所受到的壓力及擔憂。 不久後,我離開了政府醫院,在社區開了一間診所。這個轉變使我領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道理。以前,在醫院裏,可以利用醫療體系的好處,遇到疑難時轉介病人給該方面的專科醫生,覺得邊做邊學就可以了。但後來發現,很多病人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也容易因心理上種種因素影響到他們的整體健康,例如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性格、人生階段的演變(如結婚、升職、生孩子)等等。因此,除了片面的診斷,醫生也需要明白病人的心境,如何去處理他們的煩惱以及給予合適的治療配方。隨著社會開始注重心理健康,面對著一些需要心理治療的患者,自然地便發現自己不足之處,所以在業餘的時間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 那你就一方面你就——你身邊接觸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師,他會教導你很多知識。我們始終人生的經驗有限,但慢慢你,我們醫生有很多經驗可以透過聆聽他人生活上的經歷認識到自己沒有學過的東西,這個過程中會令你覺得渺少,而那時有不同渠道提供的專業培訓,比如説精神科的文憑。後來我更修讀了家庭與婚姻治療,以及其他的心理治療課程,邊學邊行醫。我發覺到因我修讀的課程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又能運用在平日的工作中,因此會感到以前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讓我有力量面對工作上各樣的挑戰。 3. 您會因爲忙碌的生活,而在執行其他義務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嗎? 面對著排山倒海的工作或疑難時,必然會感到困苦疲累,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雖然,有“能醫不自醫”這麽一句話,但我覺得我們應以正面的思想以及平安的心去應對這些挑戰。平時,我會以隨緣的心態去接受義務工作(如家教會),只要是應付得來,我都會繼續做下去。可能是身為教徒的緣故,我會視這些義工為一種機緣,願意擔當責任,多花一點時間去幫助他人。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推己及人,就算生活忙碌也可以應付業餘的工作。當然,我會有拒絕人的時候,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有著精神學和心理治療方面的知識令我明白到要保持一顆平安的心,并且懂得駕馭自己的情緒。我在以往的一些師友計劃裏指導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當留意到自己的情緒起伏大時、應認清自己處於哪種情緒狀態一,抑鬱;二,焦慮;三,憤怒,然後嘗試去了解並理解其他人的動機和想法,平復且疏導這些負面的情緒,冷靜地解決難題。我們如果成功將這種基本心理治療手法運用在日常生活裏,即便再繁忙,也能輕易應付。還有,之前也有提及,可能是身爲教徒的原因,我明白到人應活在當下,珍惜活著的每一刻時光。因此,我們要學會協調自己的心理,無論是遇上說機遇或困境,我們才能以平安的心去面對意料之外的事情。 4. 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醫生、父親、SPCC家教會前主席),您想和年輕一輩的人分享什麽貼士呢? 我希望青年人能活得開心、活出自己。除了專注於沉重的學業,也應爲自己預留一些休閑的空間。還有,同學們要記住你們的人生是由自己掌權,如人與人相處的方面,人難免會因爲持有不同的意見而產生分歧,可是我們應正視衝突,而不是把心裏的想法埋藏起來。以一位教徒的角度來說,聖經上宣揚的一些理念,例如“信望愛”、“愛人如己”等等,都能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情緒起伏以及與他人和平共處。我也鼓勵年輕人善用時間、珍惜光陰,要為自己而活。比如説今天,我決定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去進行訪談,這使我體驗到一件平時沒有機會做的事情。還有,日後面對種種的挑戰時(選大學課程、結婚、親人離別等等),希望你們能抽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去提高士氣或平復情緒,亦能體會家人的愛,并且明白到他們以及身邊的人皆會願意伸出援手。最後,我們應做超越自己本分的事,這樣或許,世界會成爲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編輯:葉澍渟、李慧 Editor: Angela Yip, Rachel Lee - 林醫生分享,如有興趣可細閲: RTHK 香港家書(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自由選擇接種是不能妥協的原則: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letter/episode/741282 劉宇隆致2021 港大醫科畢業生一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hqi0dqQbvU4sdnMESUKNxtlt0iKXhFDGYx98rx5njA0/edit?usp=sharing

    26 min
  3. 03 香港本土文化傳承者Kongcept852

    EPISODE 3

    03 香港本土文化傳承者Kongcept852

    Hong Kong Culture Conservationist Group Kongcept852 @ Fireside 采訪者:吳業澧 Interviewer: Lawrence Ng Lawrence: 首先,請你們介紹一下你們這個組織(Kongcept)。 Hooka: 我們聚焦與香港文化有關的事情,應該説我們叫Kongcept,我港,我港的意思就是「我的香港」,也代表我講我們的香港是什麽,就是説我們會一朋友的方式,介紹給外國與香港的的朋友,究竟我們心目中的香港是如何的?有什麽我們獨有的文化,或者我們獨有的價值也許被你忘記,我們就會告訴你。我們會涉及有關建築,大家知道文化的物品,例如茶餐廳,或者食品,以至於一些與工藝,手作,音樂,比較流行的東西,我們均會涉及。所有有關香港文化的東西我們都會講。 Don: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香港人可以多留意身邊的東西。就如我自己在做這個page時也會,(不論在)乘車時,逛街時都會停下來多看看這個城市的面貌。去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其實都有很多有趣的事兒。也許我們會認爲理所當然,或者我們根本不在意,但其實那些東西很有價值,很重要。 Lawrence: 看到大家很忙碌,就如你們兩位現在留在車裏,有另一位成員暫時有點忙碌。其實你們的組織會安排什麽活動? Hooka: 我們自己有一個長遠計劃。在第一步,我們有一個IG page ()。長遠而言,我們打算開一個網站去做宣傳活動,例如與不同店鋪合作。在近期(不妨跟你們先說),我們會在音樂方面發展,我們認識一些填詞人,將來可能會作一些關於香港文化的歌曲,這就留待日後我們有更firm的plan 才在 IG 與大家介紹。 Don: 其他比較 minor 的就是幫一些本土製作的(產業)做宣傳,或幫一些社企宣傳他們的工作,大約都是這些吧。 Lawrence: 就是幫助社會? Hooka, Don: 也是。 Lawrence:(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你們一開始爲什麽想創立這個組織,或者有什麽初衷呢? Hooka: 初衷嗎 -- 不如先說一個私人原因,其實我們自己都有工作,在工作的同時希望認識更多,見識一些不是我們範疇的事物,知識,或者認識更多人,這就促使我們想出一個 plan 擴濶我們的視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一向認爲香港有很多值得我們留意的東西,卻往往被人遺忘。通過結合私人原因和我們莫名的抱負和責任心,我們的 page 就成立了。 Don: 很簡單來説就是因爲社會事件的影響,就令我們反思我們的角色。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究竟普通人可以做什麽呢?我們不是政治家,不是有影響力的人,但我們是否有能力做出小小 impact 影響身邊的人,令這個地方更好? Lawrence:(你們)多次提及香港本土,而且你們的名字是我港,連名字都有香港的成分,你們認爲香港對你們有什麽意義? Hooka: 家。能塑造我成爲一個這樣的人,就是因爲我身在香港。 Don: 對,我認爲這是一個 identity 而不只是一個地方(我在這個地方出生),而在塑造香港人都有的特質,例如香港人很「捱得」,能接受 multiculture,不會每天生活緊迫等。其實雖然有很多(特質)是正面和負面,但這些都是構成我們作爲香港人的一部分。我認爲香港人對我的意義就是我們的身份是由很多不同(原素)組成的,而這些(原素)就是以 cultural 的方式表達。這也許也是這個 page 想帶出的訊息吧。 Christopher: 或者我擧一些例子吧。其實我們剛開這個 page 時已經想涉獵這個問題,在你問我的同時,我們也想問問我們的年輕人,其實香港對你來説是什麽,或者你對香港有什麽看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就如你問我們時,我們三個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當然你會找到(我們三個的回應)之間的 linkage ,但是她對你又是什麽呢?其實我們不希望用這個 page 灌輸,或令你覺得香港是什麽。反倒是我們介紹香港,令你尋獲你的生活裏,你的香港是怎樣的。 Lawrence: 各位致力發掘,保留香港獨有的文化,我想你們做了這麽多,其中一個願景都是希望香港人去明白香港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怎樣的詞語,怎樣的概念,也希望保留這個獨有的文化。你們應該也是由零開始,但現在 Instagram 已經纍積4千多個 followers。從一個不知名或者沒人認識的團體發展到現在,你們覺得過程中會否有什麽困難? Don: 我們也不算很厲害,也是在發展當中而已。至於困難,有些 topic 我們以爲會很有趣,我們以爲會很有 impact 竟然沒什麽反應。但是一些日常 unexpected 的 post 竟然會 catch 到大家 attention,受人愛戴。就例如兩個禮拜前有一個 post 講香港的顔色,綠色,出奇的是回響很大,大到沒有一個 post 能及,大到我們覺得 -- 原來我們會慢慢摸索觀衆的喜好,同時我們也會反思我們能帶出什麽,而大家有興趣聆聽。連一些我們 expect 大家沒興趣的東西我們也照樣講,希望令沒興趣的人有興趣,但是我們仍然在慢慢摸索應該如何處理不同的資訊,不同類型的東西如何 post 出來,究竟我們 expected 的 output 有多少。 Lawrence: 就是有時不熟悉觀衆的口味吧,其實我們 (Echo) 也在摸索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什麽話想跟我們的觀衆講? Hooka: 記得 follow 我們 IG (),但認真的就是有時香港與你息息相關,例如是你小時候經歷過的,你們要好好記住,因爲一些小事可能會促成你一種性格的形成。儅你有這個性格的時候,你會很容易忘記你爲什麽有這個性格,所以你要記住你在香港經歷過的東西。 Don: 我覺得你們這個年紀(的人)不要懼怕嘗試。你們仍然小,不需害怕浪費時間,擔憂這個社會公認走某一條路就會成功,要去考什麽大學,做什麽(工作)。但其實你們不需害怕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路,你可以去嘗試,as long as 你會 take responsibility,那麽你就不會後悔,可以看到自己的 personality 而做適合自己的事情,令自己在無論在香港或者不同的 situation 也可以走一條自己舒服的路。香港社會裏,人人都要走類似的路,才算是正常人,但我覺得你們可以放膽去做不同的東西。其實你們也在做一些不同的東西,也很好了。 Rachel: 剛才聼你們講,可能你們 expect 某個 post 叫能引起共鳴,不料另一個更有影響。其實,我覺得這才是這類 page 的共同點,你永遠不知道看你們 page 的人喜歡什麽,但其實你也不需要知道,因爲你們 advocate 的就是「我港」,就是你眼中的香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香港,所以他們與你會有不同的看法。作爲一個 content producer 你們其實就是要 bring up 不同話題讓大家思考,而不是一定要灌輸什麽。所以我很喜歡你們的 idea。 Hooka: 我們的 page 一直堅持的就是我們不是要 likes 或者 followers 才去做一個 post。當然這很重要,因爲要做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我們。但我們一定要把持我們的初心,究竟我們想講什麽類型的題目,而不是做一個 stat(統計)去分析我們 followers 喜歡什麽,根據 data 去做一個 post,其實這樣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一直很誠懇地講我們想講的話題。 Rachel: 我很欣賞這種態度!雖然我們都想其他人看到自己想表達的,但始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沒必要去改變 -- 不過我們 (Echo) 想要推廣的也是表達自己,accept diversity,而不是說我們要特別去灌輸某一種訊息,我覺得這是更加好。 Christopher: 或者這樣説吧,其實這些 social media 或 page 你永遠不能 encounter 你所有的 target audience 的想法或意見。很多時候,尤其是做 startup 的時候,你就要跟隨自己的宗旨,你自己的初心想 promote 什麽,想做什麽?跟隨自己的 flow 去慢慢改進。當然,你的 audience 未必有很多 comments,但不許盲目跟隨他們想要什麽資訊就一定要給他們。其實要考慮我們自己想做什麽,我們自己有什麽長處,我們有什麽 information... 因字數限制請在此閲讀完整文本: https://bit.ly/3rj7e5L 編輯:吳業澧 Editor: Lawrence Ng

    21 min
  4. 04 前培正中學副校長、香港沙排之父鄭景亮教練 - 運動人的正能量

    EPISODE 4

    04 前培正中學副校長、香港沙排之父鄭景亮教練 - 運動人的正能量

    採訪者:蔣沛芸、郭芯如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Sherie Kwok 培正中學副校長鄭景亮正是大家經常在電視播排球賽或者其他大型運動項目中見到的評述員King sir,他熱愛排球,本身為港大教育碩士(體育及運動科學),也是國際二級排球教練、香港沙灘排球發展總監等,運動與他簡直無法分開。原來他更是本港首批被派往外國學習以網絡技術分析運動員表現的教練兼教師代表。 您當初爲何會選擇做體育老師呢?我們不少中學生在高中時期都會比較迷茫,請問您當時十幾歲時是目標明確地向以教育作爲終身事業,還是因爲機緣巧合才進入這一行呢? 兩者皆有。有關於此就需要先從我自己的背景資料說起,那事關我中學時讀書成績一般般,但運動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參與各種運動,如:游泳全校冠軍、田徑全校冠軍、於中四時入選香港排球青年隊,可見當時對運動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至於選擇職業的方法,明顯地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的,在知道自己成績不太好的前提下,但因能讀上預科就去應考高級程度會考(相當於中七/現在的文憑試),可是只有成績較好的少於1000名同學能考上當時唯二的大學。就我個人而言,當時在經過考量後知道能讀上大學的機率很小,而在香港如要讀體育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師範學院,因此目標也比較清晰,也希望能利用在體育方面的長處爭取到一個學位。那當然地,要考上師範學院也相當的困難,一是需要良好的會考成績,二則是需要考運動有關的技巧和體能試。 我看到您有寫新聞專欄,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當時的寫作歷程嗎?您有沒有一些對體育的觀點可以跟我們的觀衆説一説呢? 最主要的是我認為體育能帶給人正能量。運動並非像外界很多人所說的參加比賽是為了拿獎,而它只是最後告訴你到達什麼水平的一個指標,明知有獎或否我都依然會參加運動,就如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仍在堅持著在空閒時間到沙灘與別人打沙灘排球,或是下樓跑步、游泳。所謂「忘記背後,全力以赴,向著標竿直跑」,運動總能帶給人正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能給大家身體質素上的提升。有別於現今,在七八十年代時,社會普遍的運動氣氛並不良好,身體質素也如是,這也讓我很慶幸現在的社會已變得比較重視體育,也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體育,或透過做運動來鍛鍊身體。我由始至終也認為體育十分專業,可在過往的時間裡,外人常認為只有「百厭仔」會玩體育,但就如我常跟自己的學生說的,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體魄才能健康地活在世間,當身體機能開始退化甚至是不再運作,我們其實什麼也做不了,可見它的重要性。 在我陪伴一眾精英運動員成長時,其實能看到他們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也是挺辛苦的,就如香港所面對的土地問題,不談別的就說房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夠住,更別談康樂設施或訓練場地了。以沙灘排球為例,香港場地很少,也就是說運動員就沒有場所做訓練,因此一方面在說做運動的好處,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生活上的實際考量。缺少了足夠的訓練場地和完善的比賽制度,家長們常會說「做運動搵唔到食㗎」、「做運動冇前途㗎」、「比心機讀書做律師醫生啦,唔好做運動員喇」,而我聽到這些都會感到萬分可惜,就如我其實也認識不少成績很好的運動員,甚至是考上了醫學系,可後果則是要放棄運動。在面對著自己的將來時,香港有不少原來很優秀的運動員要做選擇,把生計放在第一位、運動放在第二位,也相當於把人才給埋沒了。可即便如此,我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不會放棄,因也並非說做運動就必須要加入香港隊或讓它成為你的職業,而只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愛上運動,享受運動所帶給人的樂趣。 我們都知道您是一位很敬業很成功的體育老師,也是兩個子女的爸爸,您作爲一個過來人,對我們年輕這一輩有沒有這麽經驗或者建議可以分享一下呢? 對於擁有兩名子女,我認為自己挺幸福的,尤其是與他們關係密切,而且他們還都分別愛上了我喜歡的運動並取得成績。透過他們兩個的經歷中能看到現今的年輕人已變得比較主動、會大膽地作嘗試和接受挑戰,亦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去輔助他們,但同時地因所有東西都已變得比較理所當然,決心也會隨著變少。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擁有很多機會和資源,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懂得去爭取,好好規劃人生,朝著自己的目標進發。當然地,人並非只有一個目標,而是在每個階段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事項去挑戰, 但即便最終結果如何,只要不放棄和持續挑戰,他的人生都必定是精彩的。 您在以前的運動員生涯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挫折呢?如果有的話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而且您當時是怎麽面對的呢?又是如何鼓勵自己堅持走下去的呢? 首先,先談談資源方面的。在我還是運動員時,我們並沒有訓練場地,只有空地,就如我學習排球發球時是在籃球場上對著一塊鐵絲網不停練習,而沒有像現在的運動員所擁有的場所。之後,再說一個人生中遇到最大,甚至是到現在想起都會不開心的挫折吧。在一九九零年,我入選了香港隊,正準備著要去參加亞運會,每天為了此比賽而辛苦地練習,維持著每天都是下班就去練習的狀態。我相信作為一名運動員,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會是參加最高水平的比賽,那在我們沒資格入選奧運會時,亞運會就已經是最大的夢想。可在只剩兩個月就出發前往亞運會時,練習途中我很嚴重地崴到了脚,一夜就把夢想給打碎了,失去了參與一個很重要、很高水平的比賽的經歷,也是白費了一直以來的訓練成果,因此這是對我來說運動員生涯中最大的挫折。當時的我是想著要先把傷病給醫治好,儘快恢復原來的訓練強度,但最終也經過了漫長的半年治療時間。很幸運地,當時我作為一名香港隊隊員,能夠被轉介到剛設立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運動創傷治療部,遇上了陳啟明教授,在他的治療下對於運動創傷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一個體驗。同時地,其實每一位運動員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患,只是它會很考驗你的心態,就如我從中其實學到了受傷並不要緊,只要你肯努力訓練就一定有機會能康復到比以前更好。以我自己為例,當年在醫院裡我每天都持續訓練肌力,最後結果恢復訓練後就發現自己的彈跳力和腿部力量是比傷前還要提升了的,也給予了我自己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百分百地投入到之後的訓練。後來直到到了認為自己要轉型的位置,就開始考慮未來的職業 -- 教練。 最終,我也算成功了,以教練的身分去了四屆亞運, 只是用了另外一個身分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除此之外,因為運動的目標並非去爭勝,裏頭還有很多如技術上、精神上的傳承,就在我自己任教的學校的排球隊裏他們就像一個家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也讓我開始想該如何令排球變得更普及、更專業,盡可能地為它做出最大的貢獻。 您在教學生涯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故事或者經歷呢?我們很有興趣想聽一聽。 我相信對於所有老師來說最大的滿足感一定是體現在當學生透過你的幫忙而解決到問題甚至是拿到人生成就的時候。另外,與學生的情誼也是非常珍貴的,譬如說:迄今為止,我第一代的排球隊隊員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家庭來我家拜年、燒烤。就我作為一名父親來說,擁有兩個兒女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了這些學生就如有了很多個小朋友一樣,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難得,也成為了我在老師生涯中最大的回報。 編輯:郭芯如

    31 min
  5. 05 譽駿教育中心化學導師吳先生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EPISODE 5

    05 譽駿教育中心化學導師吳先生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Principal & Chemistry Tutor of Wilston Academic Group, Mr. Ng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蔣:那麽其實我們發現您是很有同理心的,心底也十分善良,教學的時候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也不會太計較金錢和時間的付出。就如您現在在幫助我們完成項目。我想問這是否會和你以前的求學或者其他經歷有關? 吳:主要是父母的教導,父母以及我一直以來的心態都是你怎麽對別人,別人就會怎麽對你。所以我們才不會計較太多。一直以來到現在,我都三十多四十了也一直都是這麽做的。就像慣性一樣,也沒有特別去注意要怎麽做。 蔣:明白,那我們比較好奇的是您當初爲什麽會選擇教育為您的職業,或者是您爲何會進入補習的行業呢? 吳:老實説,其實是一個機緣來的,在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做part time,當時我也有嘗試不少的工作,那其中之一就是幫學生補習。當時2007年的時候有一個群,六個人左右,是聖保羅中學的學生,當時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要幫他們補習化學。神奇的是,在過程中,越來越多人進來上課。大學畢業的時候就在想,要不要以補習作爲我的職業。因爲我的性格比較奇怪,當時很多人都會選擇金融,會計等類似工作,那我就想,這樣的出路會不會特別的窄呢,因爲競爭太過激烈了,而當時補習的人也比較少,所以我就想向一些比較偏門一點的路走,那我也很幸運的走到了今天。 蔣:那您也已經教學多年,那相信你也遇見過數不勝數的學生和家長,也爲他們解決的不小的問題,包括走過DSE,會考的難關,也看見了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那我想問您會不會有一些特別深刻的體會呢,就例如您會不會留意到某一些特質的學生會比較容易成功或者失敗呢? 吳:其實我見到的有三類的學生,第一類是被家長逼來補習的,有些則是本身就很強,但想變得更好,第三類就是經歷了幾次考試后,覺得有需要進步才來補習的。那我的觀察來説,比較失敗的那些就是家長要求過來的學生,因爲他們本來就沒有興趣過來上課。反而我是很感恩有一些學生發現了問題而且會找方法解決的人,這些學生出來的成績都是非常的不錯的,每一年都是。就例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些測驗他們只拿40分,那他們可能覺得學校老師教的並不好,又或者在家自己溫習的成效並不高,那他們來補習學到了一些技巧再去努力學習,成績真的提升了不少,那我覺得這件事情是真的很好的。 蔣:明白。那在補習的時候,我相信您也經歷過不少光榮的時刻,那也一定會有挫折的時候,那我想問你會不會有一些不如意的時期,您是如何去面對這些壓力或者挑戰的呢 吳:不如意的時期是有的,那不同的行業都有所謂的同行,那‘同行如敵國’,相信你也有聽過這句話。那有些時候我也會聽説有學生或家長在外面甚至其他補習班聼說我的教學方式什麽的,有人甚至說我會吸烟喝酒。就有很多類似的流言蜚語。有些人會特別憤怒,但我是覺得沒什麽特別的,就是清者自清,我用我自己的能力,用心教好學生就可以了,那有好的結果那家長和學生也會相信我,明白是誰在散播謠言,所以我也沒有特意去反駁。就平常心面對。 蔣:那我們其實很好奇,身爲同學,知道老師們多年來一直在叫類似的課程。那您這麽多年下來,會不會發現有一些變化,或者會不會有一些體會,就是怎麽在相似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呢? 吳:我想的是我會不斷的給自己挑戰,例如我其實有報很多名校,那我也會去看他們學校的卷,看現在學校的老師怎麽出卷子。那我也會自己出題目,也會看公開試怎麽出,題目的變化可以很大。那我會拿一下很刁鑽的題目出來和同學一起討論,那如果學生能夠看出試卷的變化,明白現在的卷和以前卷的差別,看到他們醒覺的時候,我是很開心的,因爲我知道他們再遇到類似的題目的時候,就不會再錯失分數。那這就是我想幫學生的方向,因爲有時候我有一些學生,他們的資質很不錯,但很多時候會被學校的卷子陰了,所以我能做到這件事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會無聊,因爲你能看見你能明顯幫助學生,特別他們突然開竅的時候,會是特別開心的事情 蔣:相信很多學生都會喜歡您這種開放有很認真幫他們的老師,那作爲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你會不會對現在年輕人有一些建議嗎? 吳:老實説,我並不覺得我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很偏向說我要成爲醫生或者律師,當然這件事是個十分穩定的事業,但是我覺得如果向一個并不是太熱門的行業進展的話,那前路或許會更加光明一些。那我建議如果學生在某方面真的有一個才能的,不妨在年輕的時候像那個方向走,看看有沒有機會能發掘到另一片天,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就算失敗了,那也無悔,因爲年輕就是你們的本錢。 蔣:那想問您人生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去追尋,還是隨緣地去迎接生活的驚喜或者不同的機遇? 吳:我覺得如果有一個方向去走,有目標的人,會比較開心,而且成功的機會也很高,那這個其實是我的個人經歷來的。那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做了相同的事但是失敗了,那我覺得也是一種歷練,是人生一種很好的經歷。 吳:我覺得你的這個project,因爲先在的人都會在工作上選擇循規蹈矩,不敢做突破,就近期我看見一些youtuber, 都選擇了比較偏門的題材,雖然失敗的人很多,但我真的很感恩有很多人願意做突破。那我的化學班,每年都會有十幾個人去讀了medic,不是說這一課不好,只不過medic 是不是你最喜歡的東西或者只是應父母期待呢,那這個我覺得是現在年輕人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編輯:劉宇燊 Editor: Curtis Lau

    12 min
  6. 06 哈佛大學學生、聖保羅男女中學舊生、同學幫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先生

    EPISODE 6

    06 哈佛大學學生、聖保羅男女中學舊生、同學幫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先生

    Harvard College Student, Peer2Peer Co-Founder and CEO Mr. Douglas Yang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 You left Hong Kong to board at St. Paul’s to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in the US after grade 8. Did you experience any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to a completely new environment like Andover? (L) There’s a big difference in terms of learning style compared to St. Pauls. St Pauls is very lecture based and the learning style is more traditional, whereas boarding schools are more discussion based and project-centric. There was a lot of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 in classes. For example in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wouldn’t say a single thing; he/she would just be sitting back and everyone would just discuss. It took a while to adjust to, but having experienced both styles, one can see merits in both of them. In term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you meet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t the boarding school, there was more ethnic diversity, so there were many ethnicities within the community. Learning to interact with them was a challenge because sometimes they might not understand your background–or where you come from– and how you see things, and vice versa. But I think by interact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m in the classroom, I got to know the way they think and speak. Overall,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I think it worked out for the better for me since I got to learn a lot more about other people, a lot of their cultures and a lot of their backgrounds. I’ve always been more of an outgoing person and enjoyed talking to people, so in that sense, I wasn’t super 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t helped me a lot. Do you have any pre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n Hong Kong and the States? (L) I do have preferences, but it depends on the subject. For instance, math classes in boarding school: the teacher would come in, give you the worksheet, and you would start discussing with your classmates, because you would have had time to pre-study the materials beforehand. When you come into class, you work with your classmates on a set of problems; but sometimes, there would be students that hadn’t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or because there’s only so much you can self-study, so everyone just becomes lost. And because it’s a very hands-on experience for the students – especially for subjects like science, math, and other STEM-related subjects, I honestly think that a lecture-based style is more helpful, just because you really need the teacher there to “feed” you the concepts, and you really need that interaction with the teacher. But I think that in terms of humanities subjects like English and Chinese, having that discussion-based style in classrooms is good, because... well it varies on the curriculum, because in St. Paul’s focuses more on grammar, obviously–but no one really cares about grammar, like absolutely no one cares about grammar– so the lecture-based style would work more in Hong Kong than in the States. But I think through discuss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a lot of your classmates in these humanities courses, on a writing level, you learn more vocabulary, you learn how to better structure your sentences, how to write better; and you learn how to voice your opinions better, you learn how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how to build off of other peoples’ points. These sort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writing skills might be more difficult to get through a lecture-based class. If I had a preference, I think a discussion-based class would be more beneficial in humanities courses, but STEM-subjects would be better as a lecture-based class, in my opinion. Full transcript at: https://bit.ly/3nklh83 Editor: Zoë Mae Fedoruk 編輯:范達龍心怡

    25 min
  7. 07 北大畢業生、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范先生

    EPISODE 7

    07 北大畢業生、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范先生

    Gradu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Marketing Director of a fund company, Mr. Fan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周先翼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Zoey Zhou 您在中國北大畢業,又在香港工作了很多年,現在主要面對美國投資,眼界一定很開闊。請問您當初爲何會進入金融界?是因爲機緣巧合還是一開始就目標明確呢? 我覺得可能一開始就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吧。因爲在我們那個年代,首先我出生和長大是在大陸接受的教育,我們那個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我上初中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我上高中的時候是九十年代初,所以那時大家都有很强烈的願望,要改變生活狀況,然後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是這樣一個目標的話,那基本上就是按照當時可以看到的最景氣的或最有前景的行業去選擇專業。所以很坦率地講,當時那個大的環境下對專業的選擇是,目標是很世俗的,不是說追求什麽理想,像小孩子,我想做宇航員、科學家、教師啊,那是比較理想化的追求。到了高中準備考大學的時候,或準備考碩士時,就已有較明確的目標。舉個例子,比如説當時我讀本科的時候,專業實際上跟貿易有關,因爲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最火的行業就是外貿。本科讀完了以後,我決定接著讀碩士,就選擇了金融,因爲當時覺得金融最有前景,所以第一,確實是有目標,第二目標最根本的動力比較務實,就是想有一份好的工作改變生活狀況。 請問中金是您的第一份工作嗎? 對,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當時也是那個有點機緣巧合,因爲其實我在北大最後兩年,本來是想出國讀博士的,也考了GRE,也在申請學校,然後所有的申請都提交了以後,學校才進入招聘的季節,所以那個時候剛好也沒什麽事,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然後畢業論文也寫的差不多了,就去招聘。然後當時其實對我們學經濟學金融的學生來講,大家最趨之若鶩的兩個方向,一個是consulting firm,像Mackenzie, Ben這種。還有一個方向就是investment bank。但是當時在中國ibank中金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因爲當時中金是跟Morgan Stanley的JB的合資公司。而在我畢業那年,也就是99年底那個時候,真正的大的投行,像Goldman或者Morgan,他們還沒有直接去内地招學生,所以當時CSCC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以大家都去試,然後我也去試了。我試了幾個consulting firm都沒有下文,沒有進入後面幾個面試,但是在中金卻一輪又一輪從筆試到面試,最後到offer, 然後有了這個機會我就加入中金了。 您隨後多年也面試了很多年輕人,能不能分享一些比如説面試經驗,或者您在面試和求職素質這些方面有什麽建議嗎? 面試我覺得是這樣,首先一點就是你要be yourself。你要做自己,千萬不要去想我該怎麽做,該怎麽表現才能投其所好,才能讓面試官喜歡。根據面試官所喜歡的方向來打造自己,這個是不對的。因爲有經驗的面試官都能夠看出來你到底是一個很真誠的表現,還是説你在刻意地扮演什麽角色。如果是你在刻意地扮演的話,你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通常是不會選擇你。還是要做真實的自己,然後把自己真實地展現出來。當然在真實的前提下,你可以有一些面試的技巧,比如説該怎麽回答問題,然後該怎麽把自己所謂的亮點更好地,更有效地傳達給對方,這些方面是有技巧的。比如説如果面試官問你一個問題,你最好不要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個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當你說“是”或者“不是”的時候,最好再跟一些進一步的闡述,然後最好還跟一些例子,在生活中或者在學習中,我有過類似的經驗,我當時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處理的,後來事實證明了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不對的,然後我有什麽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我個人的什麽特點。把它講得有血有肉一點會更好。然後最後當然就是,雖然説你要be yourself,真誠地展現自己,但是你的功課是要做的。你要研究一下對方是個什麽樣的公司, 這個公司做什麽的,然後你申請這個職位有什麽要求,然後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適合你,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一方面可以幫助你發揮你的又是,另外一方面你爲什麽覺得你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對公司有貢獻有幫助,這樣的話對話就落到實處了,而不是空對空的,説我工作很努力,我很好學,然後我很樂於助人,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都是很general 的一些statement,但如果你能把它落到實處,就是說我如何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幫到公司,以及在這個職位上我可以怎麽樣繼續成長,就會比較更容易打動對方。 您當初其實在著名的中金公司投資銀行做了十幾年,然後之後又去到UBS和基金公司來工作,那麽請問當年工作轉型的時候,你是怎麽樣做出這些抉擇的?等於其實你是挑出了一個舒適圈,然後再去挑戰另一個行業。您可以分享一下當時的心路歷程,就好像會不會害怕,然後又如何面對恐懼的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一個人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機會,就是說你到底是沿著既有的熟悉的路徑發展下去,還是說你要做一些路徑上的轉換,嘗試一些新的領域,我覺得幾乎所有人,或者説大部分人都會有遇到這樣一個機遇和抉擇。這個時候一般有兩個問題,第一,要不要換?爲什麽要換?換或者不換有沒有各自的好處和壞處?第二,如果換的話,會有那些挑戰,然後該怎麽應對?在我自己的情況而言的話,我當時決定轉換,其實最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我在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我們叫sell side,就是賣方,然後客戶那邊基金管理公司叫buy side叫買方。我在sell side已經做了14年,然後再自己所做的領域當然很熟悉了,但是反過來講也就沒有帶大的學習的空間或者進步的空間了。工作逐漸變成這種日復一日的routine,就例行公事。當然很舒服,也很輕鬆,因爲你做的事情你都很熟悉,客戶也很熟悉,市場也很熟悉,工作内容也很熟悉,所以沒有太多的壓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沒有太多的發展的空間。然後我覺得buy side,就是做買方,應該是有更好的空間,因爲我們面對的機會是幫助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股票市場,具體的業務實際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爲之前你們可能也知道,中國的A股市場是沒有想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的,只有QFII RQFII這麽一個渠道。所以很多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資產配置都是很低的。但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的不斷地發展,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然後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成為中國全世界第二大的資本市場。這個對於中國的實際的經濟地位而言的話,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的配置是非常低的,調整早晚是要做到位的,就是説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的增加是一個非常肯定的事件。我們如果有很好的業績,很好的管理團隊,在這個趨勢中實際上是有很好的這個業務機會。所以我當時覺得第一個考量是這個opportunity,這個機會本身是順應潮流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二個考量具體這個公司適不適合我,我覺得答案也是適合我的,因爲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就是當年找我進中金我的第一個supervisor,我的第一個老闆,然後他在中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自己就離開了中金,然後創業成立公司,然後幾年下來這公司發展的也不錯,現在他想叫我rejoin他,然後一起跟公司發展。所以這就是兩個問題,答案都是yes。首先這是本身是個很好的opportunity,整個行業趨勢都是有利的。其次具體到這個公司,公司的人也比較熟悉,都認識很多年了,所以我就決定做轉變,但是決定歸決定,轉變下來還是有很多的挑戰,就像你説的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以後,很多事情要重新來過,包括投資者這個群體的拓展,然後投資者關係的建立,以及怎麽樣通過認識這些人,加强溝通,建立信任,然後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信心,補簽頭給我摩恩,讓我們幫他們管理。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最快也要一年,然後兩三年才能夠落實一個訂單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必須要實現自己工作方法上和心態上的轉變。就是説第一,工作還是要繼續的,有條不紊地展開。第二就是不可以着急,因爲這種事情你急也急不得,着急也沒有用,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儘量的廣種薄收,把關係網鋪開,然後逐漸的去跟客戶加强認識,加强溝通,讓他們更好地瞭解我們。然後等到市場的時機成熟的時候,再push他們,把錢投進來。所以所謂的轉型也經歷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最少有兩三年的時間都是在轉型期,所以這個是不容易的。但如果你轉型成功的話,reward也是很大的,因爲你進入了一個新領域,然後又可以有新的發展的空間,所以對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的發展是很好的。 ... 因字數限制請在這裏閲讀完整文本: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84k29EEOtYXHS

    25 min
  8. 08 僑福集團財務總監馬先生

    EPISODE 8

    08 僑福集團財務總監馬先生

    Chyau Fwu Properties Financial Controller Mr. Ma @ Fireside 訪問者:蔣沛芸,周先翼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Zoey Zhou 您青年時家境清貧,但通過自身努力考取會計師牌,並進修了科大MBA課程。聽説當年您爲了節省書費而在圖書館閲讀整日,可以分享一下當日的心境嗎?我們年輕人現在學習資源豐富,更應該向您學習。 哦,好啊。首先我現在也很年輕,不是當年年輕。那時候沒錢買書,我不知道你們試沒試過這些情況。因為我考會計師那時候是已經在工作,我是19歲出去工作,要自己湊錢供自己讀書,要去報考會計的考試,包括考會計師。都很貴的,考試費要錢、買書讀要錢,不用想著去上課了,因為你已經沒錢上課。我不知道你們現在對錢的概念是什麼樣。那時候我一開始出來工作19歲,第一份工作工資是一千四百五十元一個月。我記得那時候如果你買本書去考會計師的一科——我們有很多科,有十幾科要考——一科我想那本textbook大概三百多塊。那如果你一年要考四五科的話,你那個月工資就只可以用來買書,你就不用吃飯了。那不可能了,我們要吃飯要搭車,那就不能買書了。那不能買書怎麼辦呢?那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為(遇到?)這種情況預備過,就是,你要考試,但是你沒錢買書。不要說沒錢上課了,有沒有錢上課——不用想了,一定沒有。沒有錢去讀書,只能買書回來讀,但是你連買本書都沒有錢。那可以怎樣呢?那我們那時候唯有影印,去借本書回來影印。那但是當你身邊的同學都好像你一樣這麼窮,那可能連借本書都借不到,因為沒人有錢買第一本。那就很辛苦,大部分我們都找到方法影印,那有些書就真是——我記得——圖書館這個東西我常常拿來講。因為有一科是比較難的,要買三本書。三本書加起來我想要一千多塊錢,那沒有人會有那本書,大家都找不到。最後我是在 (Holly) [3:34]? 圖書館找到了。Holly Reserve Library?。Reserve Library 是什麼概念呢,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就是那本書不讓你借走,不只是不能借走離開圖書館,是不能借走離開Reserve那個area。Reserve的area講的是圖書館的一個corner,你連離開那個corner都不行。那些書大部分都像字典一樣,人們進去是去查一查,check 一 check就要走了。那他讓你每天可以在reserve 那裡借四個小時,也不能離開reserve的area。也就是說你不能拿本書借出圖書館影印。那有什麼方法呢?就唯有每天用四個小時在library看那本書。那就是每天要去看四個小時,也不能take notes,什麼都不行,因為你那個時間四個小時你只可以看,再去take notes已經沒時間。因為那三本書加起來我想有一尺厚,可能你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進去看四個小時,接著就要去考試了。好在我那科還是及格的。我不知道這些事對你們來講是天方夜譚,還是想都沒想過會發生的事,還是現在的孩子是怎樣我也不知道。但那時候我們真會發生這樣的事。甚至reserve library是沒桌子沒凳子的。我是坐在地上,把書放在大腿上,這樣看了幾個月。我現在經常跟小朋友講,你們有書、有人教,就真的要認真讀書。講完。 據我所知,您沒有大學文憑,但您給我的感覺是人的後天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其實更重要。 是啊是啊。我們那個年紀全香港只有兩間大學,只有港大和中大。讀完中五,那時候我們還要讀了預科才可以考大學。其實中五入預科已經很困難,預科再進大學就更加困難。如果是普通學校——就不要講名校了——我想一班預科生三四十人是有一個人能進大學,平均來講。你想象一下,入預科的比例大概是——有五班六班的中五,一半文科一半理科,去到中六只剩兩班,可能是一班文科一班理科,就已經有五分之三或者一半的人被人foul了。就是中五升中六那時候。中六升大學,一班只有一個人進得了——這是一般學校的情況。其實一班有一個人進大學就已經很不錯了,那間學校很okay的了,已經是比較出名的中學了。那如果是不出名的中學一個都進不了大學。我那時候讀中學一向成績都很差,我可以用很差來形容。每年我的目標——不要留級,就已經達到我的目標了。很幸運,我中一到中五都沒留過級。我這個人很討厭走回頭路,什麼都好千萬不可以回頭,不可以退後。去到中五那時候,一直都沒留級但是這麼多年,中一至中五,我有一樣東西是沒試過的,除了留級之外。我就是沒試過每一科都及格,我總是有一些不及格。【笑】就...成績很差啦,那去到中五,我記得那時候講的是1981年,進不了自己學校的預科,進不了中六中七的預科,就去找其他學校。找其他學校都進不了,你現在可能不知道,當時預科有兩種,一種是正常讀中六加上中七,考港大的A level入學試,叫 A level。另一種就是只讀中六,就可以考中大的入學試,叫 high level。讀完中六中七,考A level,你可以報港大或者中大。但是如果你只是讀中六,考完high level,只可以報中大,不能報港大。所以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就通常會讀A level的中六中七。成績沒那麼好的同學就只可以報high level的中六去考中大,那時候中大是讀四年,港大是讀三年,所以ultimately你是一樣的畢業時間,但是就分了兩批不同的同學了。那時候我連讀A level的中六我都沒有資格就去讀high level的中六,也就是考中大。考完也進不了中大,因為那時我記得全班四十人只有一個進了中大。而我記得我上課的時候老師叫我們不要讀了,你們進的幾率很小,不要這樣浪費著一年了。你要麼全心全意,什麼都不要理——因為當時上一年學只有九個月,九月上課去到明年的三四月考試,其實那時候很辛苦。怎麼辛苦呢,我們第一已經不是一班很聰明的小朋友,成績很普通,第二那是我們讀英文學校,中文很差。但是你讀A level考港大其實可以不考中文,中文可以忘記了它,不及格都無所謂。但是你讀high level,因為要進中大,你中文一定要及格。那就慘了。我們那時候已經成績很差,還要用九個月的時間來考中大high level的中文科。中大的中文科包括了中四中五的中文科和中六有些加進去的課文的中文科,加上中四中五的中國文學。那奇怪了我們大部分同學沒有讀過中國文學,也就是說在九個月的時間內,你除了要溫習中四中五的中文,你要學中六中文的課文,再加上中四中五你沒讀過的中國文學的課文。那就很痛苦的,我們中文已經很慘,再讀成一百課課文,有七十課我沒讀過。那時候如果你不及格你進不了中大。科科拿A都沒有用,如果你中文不及格。我們那時候背書,天天拿著本中文書背,沒辦法。中六那時候我讀完還是進不了中大,其實我可以repeat再讀一次中六,但是我剛才講過我這個人最不喜歡走回頭路,所以我進了TI。那時候的TI也就是現在的IVE,我們那時叫()學院?(13:16)。我那時是讀account,讀兩年,我們叫diploma。讀完之後我十九歲,還不夠二十歲我就出去工作。就是這樣。就是上full-time學就上到十九歲。你們很多都差不多十九歲我想。{Wendy:我們十五歲,不過都差不多}【笑】差不多啦。 您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學文憑固然重要,但即使沒有,也可以靠後天業餘時間的不斷進修來彌補,也可以成功。這對我們學習成績未如理想,未必能考入大學的青年人有一定的啓發,您有什麽鼓勵的嗎? 其實我覺得現在的讀書環境比以前好很多很多倍,機會已經擺在大家面前,現在差的就是大家的努力,還有肯不肯讀。就算你現在考不進大學,也不代表你人生玩完了,只不過是你人生的很小一部分,還有很長一段路給大家走。之後也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努力,可以再爭取之後的成就,不用這麼不開心,覺得是這麼大一件事。就是這樣。但是我覺得最終是要努力的,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努力是不是一定要現在進得了大學——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很多朋友進了大學,讀完大學之後就覺得“我已經讀完書了,我已經知道所有我要知道的東西了”,結果出來之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我們以前出去工作,我每一年都是正在讀書的,就是讀到年紀很大,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因為我們那時候永遠都覺得自己知道的東西不夠,不停地找東西讀,出去工作一直找東西學,每一天都上學——每一天的意思是你出去工作到二十幾三十歲你都不斷找東西學。我們那時候的風氣是這樣的。我自己就要麼上學,要麼多做一份工作,我很少下班回家就完了,就是我永遠都不會這樣,要麼下班去上學,要麼下班去做另一份工作。那時候我們老是覺得自己不夠,材料不夠。但是現在我回顧我年輕一些的同事很少會這樣,通常的模式就是大學畢業,然後就工作,上班下班就work-life balance很開心地去enjoy自己想enjoy的東西。接著過兩年就投訴為什麼買不到樓。【笑】那就覺得自己已經fulfill完自己的責任,為

    29 min

About

A storytelling platform for individual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tune in to enjoy a moment of meditation and listen to enlightening discussions from our wonderful guests! 剪燭西窗乃一個讓人們隨心分享故事與互相傾談的平臺,旨在鼓勵深入、有意義的交流,令更多人感知人文之美,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盼能通過積極傾聽社會中的不同聲音,令我們同處的地球村更包容友愛、多姿多彩。 請您進來聽一聽不同嘉賓的故事與成長經歷,希望能對您們有所啓發。 😊 Website 網站: www.echohk.or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chohk_org/ (@echohk_org) Email 電郵: contact.echo.org.hk@gmail.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