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1. 港式唱高散貨殺入美國

    1日前

    港式唱高散貨殺入美國

    QMMM 是一家在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註冊、在香港營運的公司,原業務是數位廣告,今年曾面臨退市危機。 QMMM 於 2025 年 9 月 9 日宣佈轉型,計劃用 1 億美元買入比特幣 (Bitcoin)、以太坊 (Ethereum) 和 Solana 等加密貨幣,股價在三個星期內,從約 $6.5 美元升至超過 $200 美元。若以單日最高點計算,從低位升幅曾 達 20 倍。 SEC 於 9 月 29 日介入,勒令停牌的理由並非其業務轉向加密貨幣,而是有理由懷疑有人在社交平臺(例如 Reddit)上「唱高」其股價,涉及類似「唱高散貨」(Pump and Dump) 的操作。 過去幾年,許多來自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公司在美國市場上市後,大部分都涉及類似的「唱高散貨」活動。這些公司的特點包括: * 流通量極低: 大股東持有大部分股權。 * 迎合市場故事: 經常宣佈轉型或採用當時流行的概念(如加密貨幣、AI)。 * 註冊地: 許多在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註冊,使投資者在美國或香港難以提起訴訟,必須前往開曼群島提告,提高了法律追索難度。 這些中概股/港股的承銷商通常不是大型投資銀行。主要的承銷商包括 Dominari Securities(被點名為承辦最多此類業務的公司)、Network 1 Financial Securities 和 RF Lafferty。 監管機構已提出要增加上市的門檻和成本,例如限制集資額太低的公司上市,以減少利用小市值「搭棚」的投機行為。 選擇美國市場「搭棚」的原因包括: * 上市過程相對簡單:相比香港,美國的上市流程被認為較為簡單。 * 利用美國市場中對此類手法不夠了解的投資者。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0 分鐘
  2. 🇨🇦 楓葉債熱潮

    2日前

    🇨🇦 楓葉債熱潮

    楓葉債(Maple Bonds)熱潮指外國企業在加拿大發行、以加元計價的債券。過去一直是邊緣市場,近來卻成為跨國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的熱門融資門路。2025 年首九個月,楓葉債的發行規模已達 163 億加元,不僅超越去年全年,更刷新了歷史紀錄。 楓葉債為何突然爆紅? 首先,加拿大央行(BoC)比美國更快、更早減息。9 月 17 日,央行基準利率已降至 2.5%,而聯儲仍維持較高水平。息差直接改變了跨國企業的計算——美國公司若在加拿大發債,再透過利率掉期將加元資金換回美元,總成本比在本土融資還便宜。 其次,2025年1月1日起,楓葉債正式納入 FTSE Canada Universe Bond Index。這意味著加拿大本土基金若要緊貼基準,必須買入楓葉債。被動資金的機械需求,使得發行市場瞬間「由冷轉熱」。 另外,對加拿大機構投資者而言,高質而穩定回報的資產選擇不多,楓葉債亦應運而生。 例如今年 6 月,美國的 NextEra Energy 一舉發行 20 億加元楓葉債,成為加拿大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楓葉債之一。對加拿大投資人來說,這是世界級信用的加元資產;對 NextEra 而言,則是一次划算的融資操作。 另一個例子是 花旗銀行的回歸。沉寂多年後,花旗選擇再度進入加元市場,這不僅是套利,更是戰略性舉動,傳遞出 Maple Bonds 已經具備深度與流動性,不再是臨時性的「副線市場」。 但在楓葉債熱潮的背後,整體經濟環境其實是相對惡劣;加拿大央行之所以減息,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數據惡化: 就業市場疲弱:7 月與 8 月共流失 10 萬個職位,失業率升至 7.1%。 出口暴跌:第二季出口重挫 27%,貿易戰成為主要元兇。 PMI 低迷:已連續八個月低於榮枯線,9 月更跌至 47.7。 在這樣的背景下,維持低利率幾乎是唯一選擇,與此同時加元匯率亦受壓,加元兌美元徘徊在 1 美元兌 1.39 加元的四個月低位。 對美國的債券發行人來說,弱加元帶來更划算的融資與更穩定的掉期成本;對加拿大當局而言,低匯率維持了出口競爭力,甚至吸引美國邊境消費者來加購物。更重要是,加拿大極高槓桿的地產按揭市場對息口極為敏感。所以在可見將來,加拿大有很大機會長期地維持低息和弱加元的情況。但低假以時日,弱加元的寬鬆政策,只會進一步加劇「收入停滯、生活成本上升」的滯脹格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13 分鐘
  3.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 2025】債務危機、信用評級下調與『X日』倒數

    2日前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 2025】債務危機、信用評級下調與『X日』倒數

    美國聯邦政府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進入停擺狀態(Shutdown),主因是聯邦政府的財政年度從 10 月 1 日開始,而由於國會未能達成預算共識,導致政府無法獲得新的撥款授權。這次是美國自 1980 年代以來的第 23 次停擺,影響範圍包括國家公園、部分監管機構和行政部門的運作。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約有 75 萬名聯邦僱員須放「無薪假」,不過他們在復職後會被補發薪水,因此停擺對財政並沒有實際節省效果,只是延後支付。對經濟而言,若停擺時間短,影響通常有限,但若持續超過數週,則會影響 GDP 增長與消費信心。2018–2019 年那場長達 35 日的停擺,曾拖累美國 GDP 成長約 0.1–0.2 個百分點。 美國財政的結構性危機不在於短期的停擺,而在於長期債務與赤字問題。2025 年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 36 兆美元,約佔 GDP 的 123%。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屬於「非自由支配開支」(non-discretionary),尤其是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和醫療保險(Medicare)。根據社會安全理事會(Social Security Trustees Report)的預測,社保信託基金可能在 2033 年耗盡,屆時只能支付承諾福利的 77%。若不改革,醫保與社保將成為長期赤字的最大推手。 財政改革的途徑不外乎「削減開支」或「增加收入」。前者包括限制福利增長、調整退休年齡或削減醫療補貼,但政治阻力極大;後者則可能包括增稅、提高關稅、甚至調整簽證與移民費用。CBO 預測,到 2035 年,美國的淨利息支出可能超過國防開支,成為最大單一支出項目,這將嚴重擠壓政府的政策空間。 在債務上限方面,2025 年 7 月國會通過的《Big and Beautiful Act》將債限從 36.1 兆美元提高至 41.1 兆美元,暫時推遲了「X日」的到來。所謂「X日」是指美國財政部耗盡「非常措施」後,現金流不足以支付國債利息與其他義務的日期。 美國信用評級在過去十多年來多次受挫。2011 年,標準普爾(S&P)首次將美國主權評級由 AAA 降至 AA+,引發所謂「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指數單日大跌 634 點。2023 年,惠譽(Fitch)再度下調至 AA+,理由是財赤惡化與政治僵局。2025 年 5 月,穆迪(Moody’s)也將美國評級降至 Aa1,美國正式喪失三大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地位,意味著美債的「無風險」地位受到挑戰,未來融資成本可能逐步上升。 市場普遍仍相信「常態會繼續」。從債市反應可見端倪:在停擺期間,長期美債殖利率不升反跌,10 年期美債從 4.6% 降至約 4.1%,創下近年來最大跌幅之一。這顯示資金仍湧入美債避險,反映出即使美國財政狀況惡化,全球資本市場仍將美國視為「最後的避風港」。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赤字問題嚴重,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美國仍不是「沉得最快」的一艘船。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2 分鐘
  4. 德國就業弱通脹超標.歐洲再添滯脹危機.央行放風寬鬆.世銀下調全球增長預期

    3日前

    德國就業弱通脹超標.歐洲再添滯脹危機.央行放風寬鬆.世銀下調全球增長預期

    德國最新的就業數據顯示,失業人數意外增加了 14000,而職業空缺同時減少 66000;兩項指標同時出現,意味勞動力市場正在惡化,即「有人找不到工作,企業不願意聘請人」 。 德國經濟亦已出現衰退跡象;今年第二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縮 0.3% 。整體失業率仍維持在 6.3% ,無論是消費還是工業生產都明顯走弱 。另外,德國決定完全放棄核能並轉而依賴進口天然氣 ,也是導致其近年來面臨沉重成本壓力的原因之一 。 但與此同時,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現在看來整個歐洲的通脹相對溫和 ,這言下之意是為實施寬鬆信貸政策以刺激經濟提供更多空間 。但儘管歐洲央行可能推行寬鬆政策,由於歐洲不像美國那樣擁有一個有效率的資本市場 ,寬鬆的信貸政策不一定能使資金有效流入實體市場 ,導致經濟復甦的效力相對較弱 。 更核心問題是,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究竟是為誰服務?因為歐洲是個很大的地方,整體數字的「沒事」不代表成員國面臨的特殊問題能被解決 。 全球經濟展望 至於美國,雖然股市仍處於歷史高位 ,但股市可以不反映經濟,主要因為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幾隻權重股 。這些大股的表現不反映一般的經濟狀況 。與此同時,零售股和一般消費類別的股票則反映出經濟的疲態 。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亦下調 2025 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預期已從年初的 2.8% 下調至 2.3% 。這是一個明顯的、大幅度的縮減 。 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走入低增長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世界正進入「滯脹」 時代 ,即: * 經濟增長放緩 * 生活成本(通脹)上升 在低增長或滯脹環境下,社會會出現權力和利益的固化 。對於社會下層想上流的人群,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容易造成社會怨氣,輕則出現如中國的「躺平」現象 ,或美國、歐洲的「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重則可能導致動亂或革命 。 在經濟淘汰賽中,每個階層向下流動的機會,都大於向上流動的機會;現在的環境那怕是傳統上「上了岸」的有錢人或大家族,也可能出現爆煲。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18 分鐘
  5. 中國製造業第六個月告急!5000億政策金融工具難救「內捲」死局

    3日前

    中國製造業第六個月告急!5000億政策金融工具難救「內捲」死局

    中國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 。最新的9月份採購經理指數(PMI)繼續低於50(本月為49.8),這已是連續第六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下,反映製造業處於收縮狀態 。 中國製造業和整體經濟承壓的主要原因包括: * 內需不足:中國自身無法單靠內需來消化產能 。 * 去槓桿化未解:房地產泡沫爆破已四年多至五年,但去槓桿化情況仍未解決,導致內需無法提振 。 * 貿易戰的衝擊 ,出口難以增加,且多國(如美國)開始有貿易防範心態 。 發改委公布推出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旨在促進幫助地方在基建和金融服務業上「重新啟動機器」。中央政府明顯不願將地方債務負擔轉移到中央,所以資金的性質是貸款,而不是中央撥款給地方派發財政補貼。 雖然發改委稱5000億人民幣政策性金融措施屬於「準財政措施」,但由於還錢的主體是地方政府而非官員個人,且權位變動不確定,地方官員傾向於看重眼前的利益,而非長遠的問責性,這使得5000億的「借款」設定難以有效制約貪腐和資金濫用,亦難免造成以下問題: * 貪腐風險:地方官員可能批專案向中央借錢,承辦商將錢放入口袋,官員收受回佣,最終地方政府還不了錢,官員卻可能已轉移資產至海外 。 * 重複失敗經驗:這屬於當局最擅長但效用有限的「堆砌鋼筋水泥」的凱因斯政策,如2009年「四萬億」措施的長期效果不佳 。 中國社會結構性與長期性挑戰 除了經濟數據,中國經濟還面臨什麼長期結構性問題? * 城鄉差距巨大:一、二線城市先富起來,但仍有十億八億人處於相對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在當前世界環境中缺乏競爭力 。 * 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死:房地產泡沫破裂後,許多在中低線城市購房的中低收入群體資產被鎖在其中 。 * 「低端人口」問題:政府必須限制農村貧窮人口自由流動,因大規模流竄會被視為社會動亂的潛在因素 。 * 年輕人就業艱難: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很有問題,社會流動性大減。 * Q7: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對經濟政策執行有何影響? 中國根本困境在於社會存在嚴重的扭曲,加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使得中國一直以來無法突破「內捲」的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11 分鐘
  6.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4日前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西方系統對姓 (Last Name/Family Name) 和名 (First Name) 的劃分,與亞洲各國習慣有所不同;而許多香港人的名是雙字,但當填寫 First Name 時,系統可能只擷取第一個字,造成名字被不完整或錯誤記錄。例如名為 Tai Man Chan 的人可能只被系統識別為Tai。 各種公共服務之間的身分資料無法連通;例如「大寶」(Tai-Bo) 發現其 MyGov 系統無法串聯 Medicare(醫療)、ATO(稅務)和 Centrelink(社會福利)等服務,原因是各部門對其名字的拼寫、分割(如是否含連字符號 hyphen)或欄位歸屬(First Name, Middle Name)的處理不一致。 此外,許多族裔的命名規範與西方的「名-中間名-姓」結構有所不同: * 越南裔: 可能帶有性別提示詞,如女性的「氏」(Thi) 和男性的「文」(Van),這些詞常被系統誤認為名字的一部分或姓氏。 * 印度裔/其他文化: 有些人可能基於種姓制度或其他原因只提供單一名字或沒有傳統姓氏,導致系統被迫將名字複製到姓氏欄位,或使用「First Name Not Available (FNNA)」之類的預設值,造成記錄混淆。 * 女性婚後姓氏: 西方女性常見婚後隨夫姓、離婚後復原姓,以及使用複合姓氏(如林鄭月娥),這些頻繁變動或複合名稱也增加了系統識別的複雜性。 這種僵化是歷史沿革的結果。早期的文書檔案制度,尤其是在電腦化之前,必須設計出「最大公因數」的欄目(如 First Name 和 Last Name)來處理大多數人口的命名結構。電腦化時,程式設計師只是依循紙本表格來設計資料庫,導致這種缺乏彈性的結構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姓名從來都不是有效的識別方式。一來姓名容易重複(撞名)、容易更改(轉名),且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別名或綽號。這導致系統不得不依賴其他識別碼。 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政府或機構發放的 Unique Identifier(唯一識別碼);例如美國的 社會安全號碼 (SSN) 和澳洲的 Centrelink 檔案編號或稅號 (Tax File Number) 都是被設計為獨一無二且相對穩定的編號,有利於跨部門服務的串聯。 但是從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的應用,Email 地址和 Unique Handle (如 Twitter 或 IG 帳號) 也已取代傳統姓名,成為日常的識別方式。這個現象也是這個時代之下的一種轉變。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7 分鐘
  7.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9月23日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內捲(Involution)本來是個源自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與「進化」相反的過程。但「內捲」它不完全等同於退化。 內捲的核心定義是:「沒完沒了、原地踏步、徒勞無功的競爭」 。 「內捲」與經濟蕭條有何不同? 單純的經濟蕭條或景氣差,指找不到工作,而內捲的特徵更為具體是高度競爭,但投入大量努力後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 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在 1930 年代研究印尼爪哇島的稻米種植時,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地人口持續增加,但可耕作土地面積卻沒有擴大。農民們雖然更加努力、高密度地耕作,總產量也確實有所增加,但若以人均計算,產量卻是下降的。 這種現象體現了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香港在 1997 年之後,尤其在 2004-2005 年後,雖然經濟看似恢復,但社會的某些層面已經出現「固化」現象;有些人仍能「吃老本」賺錢,但新一代的收入明顯比上一代差;明知競爭激烈,付出的努力並未換來相應的回報,但仍然繼續惡性競爭。 「內捲」與「進化」的區別是什麼? 內捲與進化,並非進步與退步;內捲可以帶來效率上的提升,但沒有突破性的改變;大量資源投入做同樣的事情,換來的卻是不斷減少的回報。進化則是在所有因素都可以改變的 long-run 狀態下,競爭與合作帶來模式上的轉變,由量變到質變。 世界各國都呈現內捲的現象。歐美社會中出現的 The Great Resignation,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後年輕人對「996」(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和「社畜」文化的厭惡而衍生出「躺平」文化,這反映出在一個低增長或增長平緩的環境下,人們感到徒勞無功的氣餒。 內捲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內捲導致社會變得更加封閉和排外;將問題歸咎於外來者,例如新移民或外勞,導致排外情緒加劇。此外,內捲還會加劇社會結構的分明化和固化,形成階級。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上層社會會對下層進行更強烈的控制,使得底層人民更難向上流動。 要擺脫內捲,不能僅靠政治上的偉人或制度革命;真正需要的,是技術上、科學上、商業上能帶來突破性增長;只有當整體物質上環境出現質變,人類才能短暫脫離這種「文明的疲倦狀態(civilization fatigue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43 分鐘
  8. 理解虛擬資產、穩定幣與RWA的經濟學邏輯——兼論香港角色

    9月23日

    理解虛擬資產、穩定幣與RWA的經濟學邏輯——兼論香港角色

    什麼是實體資產代幣化(RWA)? RWA(Real World Asset)是指將現實世界的資產,例如美國國庫債券、黃金或房地產,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tokenize)。這種代幣作為一種憑證或信物,可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用以記錄資產的所有權或權益。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將資產交易的記錄方式,從傳統的紙張或中央帳簿轉換到更有效率的數位系統。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它與代幣有何關係? 從經濟學角度看,錢或貨幣的本質是一種被社會廣泛接受的「信物」(token)或「憑證」。它代表購買力,其價值並非來自紙張本身,而是源於公眾的共同認可。因此,紙幣、銀行帳戶裡的數字,甚至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本質上都是一種信物,只是記錄和交易的方式不同。 為什麼房地產是RWA最合理的應用,卻又最難實現? 房地產的產權記錄方式(如地契)與區塊鏈的分散式總帳(public ledger)概念極為相似,因此房地產非常適合代幣化。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政策和法律層面。政府必須接受這種交易模式的合法性,並將其官方的房地產記錄平台搬到區塊鏈上。但在現行制度下,要由文件為本的模式轉到鏈上,將要極漫長而複雜的程序。 為什麼中國政府要叫停香港的RWA與穩定幣業務? 有理由相信,中證監叫停相關業務並非因為技術風險,而是出於對資產流向的控制。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圍牆之內」的內循環,其資產價格與外部市場有所區隔。虛擬資產代幣化被視為可能增加資產流動的渠道,進而影響內外資產價格的穩定,這是監管機構主要擔心的原因。這種做法也反映了他們不願放棄對宏觀經濟的控制手段。 香港在虛擬資產領域的處境有何特殊性? 香港希望借發展虛擬資產和穩定幣,以鞏固其金融中心地位。然而,由於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北京的監管態度直接影響香港的金融界。一方面,香港試圖推動創新,另一方面,中央監管機構又勸喻香港的中資證券行和銀行不要參與相關業務,這使得香港的發展面臨獨特的矛盾和困難。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8 分鐘
4.8
(滿分 5 分)
69 則評分

關於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