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黃揚名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224】當「不告知」成為保護,是善意還是隱瞞?

    NOV 3

    【EP224】當「不告知」成為保護,是善意還是隱瞞?

    今天的節目,我們要來聊一個在人際關係與職場中都極其常見,卻又讓人左右為難的議題:關於「知道」與「不被告知」的界線。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與人討論某事時,事後才發現對方其實掌握了你不知道的進展或資訊,而他選擇了「不說」。那一刻,理性上你知道他或許沒有告知的義務,但情感上卻難免感到一絲「背叛」,甚至產生被欺騙的感受。 我分享自己多年前的親身經歷,以及近期觀看美劇《頭號外交官》後,對「不告知」行為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從私人領域到國家存亡的公務判斷,從善意的謊言到資訊的篩選,我們真的需要知道所有細節嗎?不告知,到底是為了保護,還是自尊心的否定? 節目中,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探討「被善意欺騙」對自我概念和關係信任的影響,並引用哲學家的名言,帶你重新思考「真相」的複雜性。究竟,我們該如何區分自私的故意隱瞞,與為對方好的資訊過濾?當世界充滿了缺陷和不完美,我們又該如何放下對「必須知道所有事情」的執念,選擇性地專注於未來的誠實? 這集節目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你一同反思:當你選擇「不告知」時,是否想過對方知情後的感受?而當你被「不告知」時,又該如何理解與釋懷? 別錯過這集深度探討信任、知情權與人際智慧的精彩內容! 立即收聽,一起拆解「不告知」背後的複雜人性與選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5 min
  2. 【EP223】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卡卡的嗎?或許你需要提升換框思維力

    OCT 27

    【EP223】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卡卡的嗎?或許你需要提升換框思維力

    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知名企業指定領導力教練賴婷婷所著、時報出版的《換框思維力》。 光看副標題「把 OS 變 So,不內耗、不糾結,重啟人生只需要改變視角」,你可能覺得:「換個角度思考,這道理誰不知道?」但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只是喊口號,而是很系統性地教你如何實踐「換框思維」。 作者將「框架」比喻為一副無形的眼鏡,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與詮釋事物。而「換框」的能力,就是一種思考彈性與靈活度,能讓你基於目的和情境,更有意識地選擇有效的想法與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將糟糕變得沒有那麼糟糕的魔法! 從誠實面對框架的存在、看懂問題本質,到做出選擇與行動,《換框思維力》提供了多種實用又生活化的「換框法」: **時間換框法:**別再被時間追著跑,你是時間的主人。 **空間換框法:**從困境的惡性循環中退一步,騰出看見可能性的空間。 **角色換框法:**換個角度思考,甚至換個語言試試看,能帶來思維上的轉變。 **視覺換框法:**透過物理性、具像化的呈現,讓觀感煥然一新。 書中每個糾結的「OS」都對應一個豁然開朗的「So」。例如:「我到底還要給他多少次機會?」的 So 是:「與其困在迴圈裡,不如退後一步,騰出看見可能性的空間。」而「世界不需改變,我可以改變我看世界的方式。」更是本書的核心精神。 如果你是個容易鑽牛角尖、常感覺人生卡住的人,這本書肯定能幫助你找到卡住的環節,並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解方。書末還有「換力練習卡」供你隨身演練! 無論你的人生正處於困境,還是希望能拓展視野,用不同的方式面對事物,都非常推薦你翻開這本《換框思維力》。 趕快點擊收聽,跟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掌握這個改變人生的魔法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 min
  3.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8:老年人在做決策時,會不會聽從別人的建議?

    OCT 3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8:老年人在做決策時,會不會聽從別人的建議?

    今天我們要聊一個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尤其在人生下半場更顯重要的主題:老年人在做決策時,會不會聽從別人的建議?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其實背後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心理學發現。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每天要面對的決策五花八門:從醫療選擇、財務規劃,到居住安排,建議的品質與接受程度,都會深深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與自主性。 過去的研究大多在實驗室裡進行,例如讓參與者猜硬幣數量,這雖然能精準控制變因,卻缺乏真實生活的情境感。這次研究者採用了 經驗取樣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直接追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與情緒反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洞察。 研究找來 117 位 21 至 76 歲的參與者,連續 10 天、每天 3 次,透過手機問卷記錄他們的情緒狀態、最近的決策內容、是否有人給予建議、和對方的親密度、以及建議採納的程度與滿意度。這種設計讓研究更貼近現實,而非紙上談兵。 結果發現: 年齡本身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情緒狀態才是影響老年人是否更容易接受建議的主要原因。當心情越正向,長者就越傾向聽取建議。 至於我們以為的重要變數——「給建議者的親密度」——其實並不顯著。也就是說,不一定因為對方是親友,長者就會更願意聽從。 最後,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是在心情愉快的狀態下接受建議,大家普遍對自己的決策更滿意。 這些發現推翻了過去「老年人聽從建議主要是因為重視親密關係」的假設,反而凸顯了 正向情緒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它提醒我們:若要協助長輩做出合適的選擇,或許在「什麼時候給建議」比「誰來給建議」更重要。當然,這也帶來潛在風險——心情太好時,長者可能更容易接受錯誤的建議。 對醫療人員、社工、甚至政策制定者來說,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理解情緒如何影響長者的建議採納,不僅能提升決策品質,也能避免潛在的誤導與依賴。 📚 參考文獻 Leon, T., Weidemann, G., Kneebone, I. I., & Bailey, P. E. (2025). Age, affect, and social closenes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advice-tak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56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 min

About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