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的播客

“许纪霖的播客”主播为著名资深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 许纪霖教授是一个狐狸型的学者,他的专业是中国思想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同时也非常关心当代中国与世界最前沿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有个性的观点。 在这个播客里,他将通过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你分享他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梳理和细致分析。

  1. 9月20日

    74,刘擎、许纪霖等谈AI时代如何有“活人感”

    自2022年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以来,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中。文心一言、豆包、元宝、Deepseek等各种AI产品接踵而来,我们已然进入一个与AI共存的时代。 然而,AI能力的迅速跃升,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焦虑。“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人文社科的价值遭遇空前质疑。AI与文科就只能彼此取代的关系吗?一方的强盛就会加速另一方的死亡?AI时代文科究竟还有没有用?文科生该怎样面对AI大潮? 2025年9月13日刘擎、许纪霖、林峰和吴晨在上海ZIWU书局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刘擎: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许纪霖:人文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峰:双体实验室播客主理人 吴晨(主持人):财经作家,《2049》作者 其实,AI时代,人类比以前更需要人文研究和艺术创造。当算法接管重复劳动,文科的价值愈发凸显:批判性思维、伦理追问、文化共情与创造力,恰是AI难以复制的“活人感”。 应对AI时代的集体焦虑,人文社科绝非旁观者,而是破局的关键力量。在AI重构认知范式的当下,我们亟需探讨:人文社科应该如何主动作为?不仅守住这份珍贵的“活人感”,更将其转化为应对焦虑、引领未来的核心优势。

    1 小时 29 分钟
  2. 9月13日

    73,谁占谁的便宜: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

    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你对之了解有多少呢? 朝贡体系并非简单的“臣服-赏赐”关系,其表象之下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计算、经济利益与文化博弈。 最近,张宏杰教授在岳麓书社出版了《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非常好看,非常长知识。 本书通过九种不同的朝贡类型案例——如朝鲜的“思明与仇清”、琉球的恭顺贸易、日本的游离态度、越南的“内帝外臣”策略等——揭示朝贡制度背后的真实运作机制。例如,琉球以朝贡之名行国际贸易之实,从中赚取巨额利润;日本虽受中国文化影响却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明朝甚至出现“三个国家有一百五十五个国王”的冒牌贡使乱象……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正是理解朝贡体系“表与里”“名与实”的关键。 本书作者张宏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等多部畅销作品。其作品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深受大众读者喜爱。 《朝贡圈》是张宏杰继《简读中国史》《饥饿的盛世》等畅销作品后,再度推出“简读中国史系列”第三部——《朝贡圈》。张宏杰五年潜心之作,全景呈现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朝贡体系。本书以朝贡体系为线索,深入剖析两千年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如何通过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构建出一个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文明世界”。张宏杰以五年时间潜心研究,融合多国史料与前沿视角,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逻辑与复杂真相。 这是一部颠覆认知的东亚史力作。朝贡体系,作为美丽旧世界下的野心与计算,为什么今天仍需了解朝贡? 朝贡体系不仅是历史课题,更与当代东亚政治、文化认同密切相关。近年来,诸如“韩国身份证汉字名渊源”“琉球历史地位争议”“中越关系演变”等热点话题,均与朝贡历史深度关联。本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东亚各国如何在这一体系下形成共同的语言、时间与政治标准,又如何在一元化秩序中保留各自的策略与野心。 9月8日的萤火虫夜谈第12期,主理人许纪霖邀请张宏杰教授,围绕这本新书,对话古代东亚世界中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一把解锁东亚文明基因的钥匙。 读懂朝贡,才能读懂中国与东亚的过去与未来。

    1 小时 27 分钟
  3. 9月6日

    72,AI文明:人类的黄昏还是新黎明

    我们正站在一个文明纪元的裂点之上。 当AI时代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我们不仅会看到人为自己造的神,还会看到AI为人造的神——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人的偏好、兴趣、习惯和品位,用推荐算法向人推送机器为人造的神。幸运一点,我们会被各自隔绝在这些茧房里,动弹不得;不幸一点,我们会被无数神明挑唆得彼此搏杀,血流成河。 亚洲图书奖得主、新锐科技史学者张笑宇,继“文明三部曲”之后,带来了全新作品《AI文明史·前史》。在书中,张笑宇推演了AI对人类未来的冲击:智力劳动将被全面冲击,知识面临价值重估,权力从政治精英转向技术精英,一切知识生产方式都将被根本性地改变。但与许多陷入技术悲观论的人文学者不同,他在AI的挑战中发现了新希望。 这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既有诞生,便会有消亡,人类自然也不例外。即便将来有一天人类会毁灭,我们也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已经看到了新文明的样子。这不是末日预言,而是一场庄严的交接礼。 AI文明,究竟是人类价值的黄昏,还是崭新的黎明?我们能否设想一种人机共生的“新文明范式”?面对AI的挑战,我们应该培育怎样的“人文精神”来回应这个时代? 8月31日(周日),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联合中信出版集团,邀请《AI文明史·前史》作者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共同带来了这场深邃的思想远征。

    1 小时 20 分钟
  4. 8月4日

    69,大历史小细节:6位美国亲历者的近代中国

    1912年,帝制终结;1928年,硝烟渐息。这十六年,是古老中国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辛亥革命、五四风雷、军阀混战、思想启蒙、民众觉醒……每一次震荡,都在重塑这个国家的命运。 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王笛教授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特殊的窗: 他聚焦于六位深度参与或观察这段历史的美国人——外交官芮恩施、记者鲍威尔与阿班、作家赛珍珠、教育家司徒雷登、军官史迪威。他们以记者之笔、外交官之眼、学者之心,留下了关于那个剧变时代中国的第一手记录。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多元视角: 汇集《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主流及各类西方报刊报道,展现不同背景下的中国观察。 关键见证: 从《二十一条》签订、袁世凯称帝,到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参与国际和会、五卅风潮、北伐烽火,亲历者笔下的重大时刻。 细节温度: 不仅记录政治风云,更捕捉社会变迁、市井生活、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 影像重现: 48幅珍贵历史图片,将文字化为可触摸的记忆。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记录,是历史的“第三只眼”。 它们或许带着异域的眼光,甚至偏见,却真实折射了那个年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那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南京事件、临城劫车案、都在这些文字与影像中留下了另一面的真相痕迹。 为什么值得关注?理解他人如何看我们,是认识自身的重要维度。这些尘封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辛亥后的社会激荡、事件真相与政治诡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 7月23日(周三)晚,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将与作者王笛教授,围绕《中国记事》,在许纪霖文化说的萤火虫夜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分享,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观察。 跟随两位学者的导引,借助亲历者的目光,重回那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激荡年代,感受历史深处的脉搏与回响。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亦可观自身。

    2 小时 11 分钟
3.4
共 5 分
225 个评分

关于

“许纪霖的播客”主播为著名资深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 许纪霖教授是一个狐狸型的学者,他的专业是中国思想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同时也非常关心当代中国与世界最前沿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有个性的观点。 在这个播客里,他将通过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你分享他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梳理和细致分析。

更多来自“光之来处”的内容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