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集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三个生活在不同时区的(前)媒体人共同创作的播客节目。 微博: @不合时宜 TheWeirdo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 社会与文化
    • 3.8 • 1,500 个评分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三个生活在不同时区的(前)媒体人共同创作的播客节目。 微博: @不合时宜 TheWeirdo

    生育的黄金年龄,也是做很多其他事的黄金年龄

    生育的黄金年龄,也是做很多其他事的黄金年龄

    【主播的话】
    在此前的许多期节目中,我们都曾聊过“生育”。从新手妈妈到社科学者,围绕着它展开的相关讨论,是当下的年轻女性最关心的话题,可能没有之一。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曾经的妇产科医生、知名健康博主六层楼先生。我们尝试去探讨,在那些关于生殖健康的决策中,人们有多少是基于医学知识做出的决定、又有多少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与生殖健康有关的知识传播与获取中,性别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常常歌颂成为母亲的快乐与成就,但“生育损伤”为何很少被谈及?在与身体和生育有关的这些焦虑背后,当代人到底在焦虑什么?
    【本期主播】
    孟常:微博 @孟常
    王磬:微博 @王磬
    【本期嘉宾】
    六层楼先生:知名健康博主、前妇产科医生,微博 @六层楼先生
    【本期剧透】
    04:17 从临床妇科医生到全职科普大V
    08:11 科普者是“遥远的朋友”还是“没有感情的科普机器”?科普者要解答咨询者更加深层的焦虑
    12:39 做生殖健康科普需要对抗社会的错误观念
    16:14 温和的表达方式能让生殖健康知识传播得更远,辐射更多群体
    20:19 妇产科医生的性别比例是如何形成的?打破妇产科男医生的刻板印象
    25:13 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偶然与必然
    32:44 针对女性的生育风险,代际之间的认知大碰撞
    42:54 母乳喂养的压力与社会对母职的评价体系
    50:03 男性是否存在最佳生育年龄?
    54:44 男性病耻感背后是巨大的焦虑
    1:04:10 “散装性知识”的危害
    1:08:55 从私信反馈看生殖健康知识阅读群体的变化
    1:12:34 六层楼最想为读者破除的四大焦虑:关于衰老、生育、情感和生存
    1:16:57 做生殖健康科普第九年,无力感来自哪里?
    1:18:27 对生殖健康内容传播的未来展望
    【本期音乐】
    片头:Luiz Bonfá - Adventure in Space片尾:Luiz Bonfá - Rai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长期开放商务合作,可发送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

    • 1 小时 20 分钟
    重新想象母职:养娃就像处理亲密关系

    重新想象母职:养娃就像处理亲密关系

    【主播的话】
    在母亲节,我们仪式性地歌颂母亲。
    与此同时,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拥有了重新思考母职的观念空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也是成为的。
    我们和身边朋友这代人,也到了所谓的「婚育年龄」。我们之前聊过女性对婚育的犹豫和抗拒,这是真实的,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女性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仍然做出生育选择,这也是真实的。在这个母亲节,我们邀请来了一个刚做了新手妈妈的好朋友,从真实的个体经验,聊聊女性「成为母亲」前后的考虑和挑战。
    在生育选择中,女性往往承担了更多的付出,更不用提后续育养中的「母职惩罚」。社会上流行的“催婚催育”,是否真的能提高女性生育意愿,或许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我们更为迫切需要的,是为那些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和家庭,提供更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
    感谢官栈鲜炖花胶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本期主播】
    孟常(@孟常)
    若含(@_若含)
    王磬(@王磬)
    【本期嘉宾】
    淇琪,PE品牌公关,前调查记者
    【本期剧透】
    4:20 为什么分享女性的个体经验非常重要
    9:05 做出生育决定的复杂考量
    21:39 可以养娃但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吗?
    28:37 爸爸参与育儿很重要,但妈妈往往承担更多
    38:50 女性生娃后的感受很积极,也应该得到充分表达
    51:00 男性就不擅长带娃吗?可能是借口
    57:30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1:04:00 生育给女性身体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09:00 我们这代人需要打破“养儿防老”的迷思
    【本期音乐】
    片头:岩田恭明 - 時の神殿跡
    片尾:岩田恭明 - ゾーラの里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1 小时 24 分钟
    不时重听|万玛才旦:我关注人的孤独、苦难和一些基本的境况

    不时重听|万玛才旦:我关注人的孤独、苦难和一些基本的境况

    【主播的话】
    2023年5月8日,电影圈传来噩耗,知名导演万玛才旦因病去世。这个消息来得非常突然,许多人都还在消化。此刻,我们抱着沉重的心情,向导演的家人和喜爱他的影迷朋友们表达沉痛的哀悼。
    两年之前,万玛才旦导演曾经做客《不合时宜》。彼时,他的新片《气球》正待公映。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藏地导演,他的作品被认为“集中展示了现代藏人精神生活的深层状态”,并持续影响着诸多年轻的创作者。对人的境况的深刻关注,贯穿了他作品的始终。在那期节目里,他回忆了自己如何受到八十年代文学浪潮的滋养,儿时在家乡看露天电影的岁月,当小学老师时写的第一篇小说,及开始电影创作时受到的伊朗导演的影响。
    今天,我们重新推送这期节目,向斯人致敬,感谢他曾经来过。
    【主播】
    孟常(微博@孟常)
    【嘉宾】
    万玛才旦,导演、编剧、作家(微博@万玛才旦-pematseden)
    王小笨,北方公园主笔
    【本期剧透】
    05:45 创作缘起:从十几年前北京的一只红气球到《气球》
    09:00 为什么《气球》里有性别意识的觉醒,却构不成反抗:信仰和现实如何抉择?
    14:30 万玛导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轮回”主题
    18:00 导演万玛的创作有没有母题?
    24:45 万玛导演:形式即内容,写小说和拍电影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互有帮助
    28:10 电影里对话太重要了
    30:55 八十年代后藏语的现实主义文学和诗歌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36:40 又写小说又拍电影,那么文艺青年万玛才旦是如何成长的?
    42:20 如何看待「藏地新浪潮」和藏地年轻的创作者?
    45:00 受到伊朗导演的影响
    47:00 藏地题材的创作去宏大叙事,接近日常和内心
    【本期音乐】
    片头曲:Michel Legrand - Vivre sa vie
    片尾曲:Georges Delerue - Les Chevaux du Fer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CC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 1 小时
    拥有性别意识之后,人生可以少浪费些时间

    拥有性别意识之后,人生可以少浪费些时间

    【主播的话】
    三月的一个下午,香港刚入春。我正在香港访学,和闾丘露薇约在城郊的一间餐厅见面。餐厅别致,眼前是明亮的湖,身后是碧绿的山,在鳞次栉比的香港,很难想象会有如此清澈的地方。闾丘在这附近居住了二十余年。凤凰台的总部也在此处不远。
    世纪之初的那些年里,作为凤凰记者的闾丘,从这里奔向全球新闻现场的各个前线,报道足迹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到利比亚。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里,是她和她的同伴们为华语世界带来了关于世界真实模样的珍贵故事。对我和我这一代的媒体人、特别是国际新闻记者来说,她们是这条道路上的奠基人和持炬者。
    如今,闾丘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教授。在新闻一线工作了二十年后,2015年她毅然决定从凤凰辞职,赴美留学,在50岁那一年拿到博士学位,转战学界。她依然关注新闻业、关注国际局势,但此时她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自觉:性别。为什么编辑部的性别比例很重要?为什么女性想做战地记者的门槛比男性更高?媒体报道性侵案里的个体讲述有何意义?
    我们的对谈就从那里展开。从闾丘的性别意识启蒙,到媒体中的性别报道,再到近期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公共事件。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下午,是一场来自女性、关于女性的漫谈。个人的也是政治的,女性的困境也是人的困境。女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也许都并非一出生就带着性别意识,但这个探索的过程,绕弯子或是摔跟头,也都有其意义,最终走向更通透的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
    跟闾丘见完面之后,我一直被某种明亮的情绪萦绕着。我后来在微博上写道,“在香港见到许多坚韧美好的女性媒体人……她们洒脱地过活,漂亮地做事,知世故却不世故,不受年龄所累,甚至也不受环境所累。虽然也知环境的局限,但并没有同龄男性的那么多负担与沮丧,或者说ego,只是一步一脚印地把新的路踩出来,充满干劲,少见磨损感。而且每隔几年就给自己主动换些新挑战,聪明地做事,却也不贪恋捷径、不留恋舒适区……以前也曾害怕衰老,怕自己老了之后会变成一个无聊的人。但看到她们就感到,在所热爱的事业的陪伴中老去,实在是一件值得向往的事。”
    【本期主播】
    王磬
    【本期嘉宾】
    闾丘露薇: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前战地记者
    【本期剧透】
    2:12 最初是怎么开始有性别意识的?
    6:10 获得性别意识,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与你能从周围得到的养分很有关系。意识到“如果没有自己,其实你也无法真的爱别人”
    9:05 女性公众形象的回潮:是从亲密关系中走出来、还是仍然会认为“拥有了亲密关系才完满”?
    11:05 那些主导了公共空间的女性形象,需要警惕
    12:12 作为战地记者,进入新闻现场的时候,会在什么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为什么女性想要成为战地记者,门槛比男性要高很多?
    17:21 作为凤凰的前高管,从媒体管理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媒体对于性别议题的报道流程?阻碍又是什么?
    22:15 没有一家媒体可以独自完成议程设置,它肯定需要集体的努力。
    24:32 个人讲述很重要,但新闻报道时仅看到个人又是不够的。如何看待这之间的张力?新闻报道性别议题该如何聚焦?
    28:25 闾丘羡慕年轻人的地方:女性意识起步很早,少浪费了很多时间
    30:15 不要自我欺骗:“我可以远离政治”。个人的即政治的,讲述个人遭遇也有政治性
    31:15 对于现在的年轻的女性主义者有一些什么样的观察?跟上一辈的女性有什么不同吗?
    35:51 作为个人,闾丘

    • 1 小时 36 分钟
    不合时宜 ✖️ 张律:我对不失意的人不感兴趣

    不合时宜 ✖️ 张律:我对不失意的人不感兴趣

    【主播的话】
    今年2月份的柏林电影节上,我见到了张律导演,他带着新片《白塔之光》重返柏林主竞赛单元。多年来习惯了看他的镜头在首尔、庆州、福冈等城市游走,这一次,张律终于拍了北京,这个他投注了很多感情、曾影响过青年时代的自己的城市。
    录这期节目的那天,柏林刚下过雪,会令人想到北京的冬天。我们从《白塔之光》聊起,很自然地聊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它容纳了很多中国人的情感,就像片中被很多人提及的那场戏,《北京欢迎你》神奇地勾连起了不同世代的记忆和共鸣。张律导演说,都市里的人都是迷失的,有些人掩饰自己的迷失,而有些人则不。他的作品总是关注都市里的边缘人,他对那些不与时俱进的、失意的人感兴趣,他说在某种意义上,面对日日新和崇尚进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失意者。而落伍和失意的人身上,可能有生活里最最珍贵的东西。
    《白塔之光》刚在北影节进行了首映,今年也即将在国内院线上映。如果你还不了解张律导演的作品,我个人推荐《春梦》、《庆州》和《福冈》(其实是所有的“二字诀”!),他的作品多年来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屡获赞誉。
    【本期主播】
    孟常
    【本期嘉宾】
    张律,知名导演,作品包括《图们江》《春梦》《庆州》《咏鹅》《福冈》等,并多次入围戛纳、柏林、釜山、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
    【本期剧透】
    2:15 重回柏林电影节
    4:37 北京这个空间还是能容纳很多中国人的情感
    9:01 《北京欢迎你》:一种情绪是代代相传的
    14:02 在那些不与时俱进的人身上,能看到我们的时代的本质
    24:55 即使一个诗人不再写诗了,ta生活里诗歌的节奏还在
    26:38 拍电影比写小说更过瘾吗?
    29:30 我对不失意的人不感兴趣
    31:00 作品里反复出现在城市空间里的游荡
    36:20 所有都市里的人都是迷失的,有些人掩饰自己的迷失,而有些人不
    43:11 “我在哪里都是边缘的”
    【本期音乐】
    片头、片尾:Luiz Bonfá - Lequ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1 小时 4 分钟
    “草根”与“精英”的全球化:在异乡书写中国人的流动

    “草根”与“精英”的全球化:在异乡书写中国人的流动

    【主播的话】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与两位创作者聊了聊他们在全球化和华人离散背景下所关注的不同话题以及创作方法。其中悠游书写了主要从事区块链的中产人群,在爱沙尼亚寻找身份自由,而谭威则聚焦的是华人劳工在全球流动的命运。异乡和流动这个话题的一体两面,以及不同人群在面对流动人生时的不同思考和境遇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同时,不管是作为异乡人进行书写,还是书写那些去国离乡的人,双重身份的堆叠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不可忽略的一种趋势。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
    周悠游
    数据新闻记者,自由作者
    谭威
    人类学研究者,长期关注非洲地区的离散群体,跨国移民等议题
    【相关延展】
    “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三季报名地址
    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continueFlag=d7ee95bb4d852ef440fb8296d95c54e6
    黄金海岸,中非跨国掘金者的暗流--谭威
    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blog/tanwei
    爱沙尼亚的中国数字居民:通往新身份之路
    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blog/youyou
    【本期剧透】
    03:02 简单介绍“在场”非虚构写作奖
    05:55 两位作者创作的主题有什么不同,以及它跟生命经历会有怎么样的关联
    21:43 谭威笔下的黄金的矿工,是中国的底层暗流下的细沙和碎石
    31:43 华人移民史的议题是被过度研究,还是说其实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
    35:18 悠游书写的离散华人群体对于全球化的流动以及世界主义的理解有什么样的不同?
    43:41 长期的被困在家乡的女性和有能力最终为自己的命运做选择的女性之间,有什么张力?
    49:32 与同类话题的其他外国作家相比, 离散华人群体会有什么独特殊吗?
    52:25 对于过去长期是用英语写作的悠游来说,母语和非母语写作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56:48 在海外进入田野或者是报道现场,先设想在当地社会里面怎么样交朋友
    01:03:11 研究者要做一个观察者,先不用分析性的语言去思考
    01:10:26 在当下语境去谈论新的国籍或公民权,想象新的国籍形态是可能的吗
    【本期音乐】
    片头:Art Blakey - Along Came Betty
    片尾:岩田恭明 - リトの村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hibuheshiyi@126.com或微博私信

    • 1 小时 13 分钟

用户评论

3.8(满分 5 分)
1,500 个评分

1,500 个评分

小康社会靠大家

主播口音

主播l和n不分真的让人很跳戏🥲

Mamamia239472

很棒的节目

很适合画画的时候听,很多观点非常新颖,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特别是女性主义方面的内容。

PetrichorZhai

孟常老接受访者的话 补充一些废话 显得你自己懂吗?以为听众爱听你大发感慨?

提高专业水平吧

@@categoryName@@类热门播客

JustPod
Withinlink
中信出版·大方
东亚观察局
JustPod
JustPod

你可能还喜欢

ETW Studio
JustPod
看理想新媒体部
东亚观察局
番薯剥壳工作室
Cyberpink